当前位置:

湖南株洲:工业重市的生态路

来源:求是 作者:贺安杰 编辑:汤琴 2013-08-15 09:08:58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株洲是一个重化工业城市。近年来,株洲紧扣“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个战略主题,积极探索和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综合实力跃居湖南第二,是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
  
  用好先行先试政策
  
  株洲是“一五”、“二五”期间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诞生过新中国100多项“全国第一”,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局限,株洲曾经走的是重外延扩张的粗放经营路子,一度成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以超常规的战略勇气和历史担当,切实将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落实到位,才能彻底甩掉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帽子,重新找回“蓝天碧水”。而这一切,需要凝集一代代人的智慧和共同认知,更需要敢动真格和敢吃“螃蟹”的工作胆量。
  
  2003年,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全市的环卫工人放假2天,这条“苦肉计”引起了市民对环卫的关注。2007年,针对烟囱林立的现状,株洲向全市人民庄严承诺:“宁可GDP少一点,也要让市民生活环境好一些”,开始拆除全市500多根烟囱。这样,株洲以炸掉烟囱和停扫大街“两记重拳”,向市民宣示了建设两型社会的决心。随后,市委市政府结合市情,提出了牢固树立环境优先观、资源成本观、民本政绩观的“三观”思想,要求学会算资源账、能源账和长远账,不仅看GDP和财政收入增长了多少,还要看资源消耗下降了多少,污染减少了多少,群众收入增长了多少,社会事业进步了多少。
  
  有了思想共识,最紧要的是怎么去指导实践,抓落实。国务院当初批复长株潭试验区时,要求先行先试、敢闯敢试,为全国提供经验。几年来,株洲先后制定150多个政策性文件,力求在制度与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在全省率先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建立“(1+3)X”农村社区治理新模式;土地经营管理方面,形成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和“地票”交易制度;投融资方面,在全省率先完成投融资平台公司化改造;行政管理方面,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推行限时办结制;城区管理方面,构建了市级管总、区级实施、监管分离的“大城管”格局。
  
  经过不懈努力,2005年株洲退出“全国空气严重污染10大城市”行列,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株洲作为江南工业重镇,和全国老工业基地一样,优势在工业,希望在工业,但短板也在工业。实践证明,过去那种片面追求GDP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奋力打造株洲发展的升级版,创新驱动才能重塑发展动力。
  
  由此,株洲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采取特殊政策、特殊奖励、特殊服务,实施“5115”工程(培育5家过100亿、10家过50亿的“旗舰企业”),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城、航空工业城、汽车产业城、服饰产业城,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我们坚决淘汰了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驱动发展,关键是要靠科技支撑,以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产出更多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株洲的GDP不仅未因注重环境与资源而下降,反而年年增速达到10%以上,财政收入超过GDP的增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800元、11000元。2012年,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4%,单位GDP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综合削减率为3%。发展环境的改善,使株洲从一个曾经出现资源外流的城市,蜕变成了中国10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获评福布斯中部最佳商业城市。
  
  同时,我们在长株潭“心肺”地区建设主体功能示范区,树起了现代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的样板。如云龙示范区,立足“生态城、文化城、旅游城”的发展定位,着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总部经济园、职业教育大学城等项目,初步建成集创意、动漫、数字电影、游戏软件于一体的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现代产业发展给新型城镇化增添了活力。
  
  着力促进民生改善
  
  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归根到底就是让经济发展的红利普惠391万株洲人民。这是党和政府应负的重要责任。
  
  近年来,我们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切入点,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全面推进小街小巷、主次干道、人行道板、临街建筑墙面、电线电缆入地“五改”行动,实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数字化“四化”工程,美化临街建筑物1500多栋,拆除防盗网4.2万个,整治各类招牌1万多块。同时,开展“大栽树、栽大树”行动,打造体育中心、东湖立交、神农阁等亮化精品,城市夜景形成了“点、线、面”和谐统一的靓丽画面。目前,市区69条主次干道的绿化率达100%,城区绿地率达45.5%,绿化覆盖率达50%。
  
  株洲处在湘江的前段。我们积极响应省委号召,把湘江治理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打造“东方莱茵河”。完成251个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湘江株洲段水质持续保持三类标准。关停小水泥、小磨窑、手工电镀、土法炼焦、小化工等污染企业162家,完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主体工程,实现了污水处理县城全覆盖。
  
  我们还在全市倡导绿色出行,引导市民多乘公交车、多骑自行车、少开私家车,发展低碳交通。城区近700台公交车全部置换成环保电动车,并将公交票价全部降为1元,建成全国首座电动公交城。投放自行车近2万辆,设置站点1020个,建成全国示范的3小时免费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系统开通以来已租赁自行车近5000万车次。
  
  如今,株洲天变得更蓝了,水变得更清了,地变得更绿了,城市变得更美了,人民生活变得更幸福了。近年来,株洲新增城镇就业26.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6万人,城区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至1160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在全省率先实施市区城乡低保统筹。
  
  (原载《求是》2013年第14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园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