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压力,勇于担当,敢于革新,用这些词来形容资兴经开区一点也不为过。
为了快步发展,资兴经开区不图安逸,勇于担当,主动谋求改革创新,积极落实资兴市的财政改革,往自己身上加“累赘”。
2012年,对资兴市来说,是敢想敢试的一年。这一年,资兴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调整资兴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资政发〔2012〕1号),大刀阔斧地对开发区财政体制进行改革。
为什么要创新性地改革财政体制?
资兴市有自己的考虑:为适应“园区大发展”工作需要,实现资兴“大干新三年,冲刺百强县”和打造“千亿园区”目标,全面推进开发区建设步伐,形成经济开发区新的发展机制。
财政体制怎么改?资兴也成竹在胸:突破了开发区原有市财政统管财政体制,实行“划分收支范围,核定收支基数;收入递增包干,基数内比例分成,超基数全额留用,短收全额扣赔;增支自负,收支平衡”新的财政体制模式。
面对资兴市的一系列改革和创新,资兴经开区不惧压力,抛开安逸,率先积极落实。“我们要勇于担责,勇于尝试,拒绝安逸”,资兴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黄星称。
为使新财政体制运行后开发区能够运转良好,确保园区的建设发展,资兴市政府每年从产业引导资金中安排了1000万元作为开发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引导资金。由资兴市财政负责对2012年3月31日以前发生的园区项目负债进行清算,按照3∶7的比例分别由开发区、市财政进行负担,4月1日以后发生的债权、债务,由开发区独立核算并自行消化。
在落实上,资兴经开区丝毫没有退缩和迟疑,“要使园区真正获得提速发展,必然要改革创新,赋予开发区实际意义的发展空间。”黄星说。
尽管改革财政后,意味着以后,除和往年一样,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给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引导资金之外,开发区要进行任何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都不会安排项目资金。
那么,钱从哪儿来?
黄星介绍,一方面,园区可以通过盘活土地资产,做活三产和出租标准厂房取得一些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从银行进行贷款融资。
此外,园区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税收返回。“这样一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大力推动园区内企业发展壮大,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这增加了我们工作的压力,也增加了我们的动力。”管委会总经济师刘宗武说。
而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财政的改革在运行上符合园区发展的实际,为园区经济发展和项目推进赢得了充裕的时间。新的财政体制后,开发区通过自身融资渠道,有着较为雄厚的资金作保障,园区的多个项目可同步推进。
“我们可以更加自主,想干的事可以马上付诸实施,再也不用等米下锅了。资兴经济开发区办公室主任李文锋介绍。
仅2013年一年,资兴经济开发区在道路、安置工程、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上投入的资金就达到了8亿元。“要知道,以前三年的总投入都不到一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