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技术先锋赵福刚:“不安分”的沉默者

来源:红网 作者:易添麒 黄姿 编辑:刘露 实习编辑 刘郁蕾 2016-05-31 15:36:57
时刻新闻
—分享—

赵福刚正在进行煤质检测实验

赵福刚正在进行煤质检测实验。刘晓东 摄。

  【编者按】“两学一做”同时在各大园区开展,呈现出“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党建,以党建促进生产经营”的鲜明特色。先进基层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基层党建组织不断浮现。记者走进长沙经开区各大重点企业,推出“‘两学一做’先锋”系列报道,带来各大经济主体围绕发展抓党建、围绕发展带队伍、围绕和谐强文化进行的实践,敬请关注。
  
  时刻新闻记者 易添麒 通讯员 黄姿 长沙报道
  
  开元仪器是中国煤质检测领域的领头羊企业。2009年,这家企业新聘来一位软件工程师。这个新来的程序员特别内向,在电脑前一趴就是一天,被同事们戏称为“沉默者”。
  
  短短数年,这位“沉默者”悄然从软件工程师转型成为技术研发负责人,在煤质检测领域数度建功。2012年,他主导研发的5E-C5500量热仪投产,该产品相关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迅速提升了国产量热仪在国际煤质检测市场的竞争力。
  
  他叫赵福刚,是长沙经开区共产党员中的“技术之星”。从程序员到专业技术负责人,这位喜欢“跨界”的基层共产党员在普通技术岗位上发挥了先锋表率作用。
  
  “不安分”的程序员
  
  来长沙之前,赵福刚是北京一家知名数码科技公司的部门经理。为了不再跟妻子两地分居,他毅然抛下一切南下发展。
  
  中国是世界煤炭消费大国,也是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价值不能单纯以重量、成色、产地来判定。量热仪检测的热值,成为“黑金”含金量的评价标准。
  
  在多年占据领先位置后,开元仪器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竞争者的压力和市场考验。当时的煤质检测仪器对煤炭种类的适应度较差,煤质检测模式也比较单一。此时国内的量热仪使用的都是通用的检测算法,难以满足特别精准的检测需求。
  
  量热仪研发需要机械、电子、软件计算三个领域支持,业内都倾向于在前两个领域推动产品提质。赵福刚决定从自己的主业出发,改良业界通用的检测算法。
  
  “一开始没有眉目,担心自己的提法不实用,只好一个人先摸索。”赵福刚开始在常规工作外不断摸索,学习不熟悉的煤质检测领域。
  
  “那段时间他遭到不少异样的眼光,受了不少委屈。”赵福刚的领导、开元仪器研究院副院长肖幸回忆,很多人认为他手伸到了其他领域,属于“不务正业”。
  
  上班时间在电脑前工作,下班后去实验室不断试验,积累基础数据。八个月后,赵福刚终于打破沉默,向单位提出了优化改进煤质检测算法理论模型、推动产品提质的方案。
  
  这一改进思路当即被单位接受。几年后,赵福刚的论文《量热仪瑞-方公式解读和一种新的升温曲线数学模型》在全国煤质检测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为开元仪器量热仪的改进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把你拉到身边,你却‘嫁’给科研”
  
  小而精、精而优。中小企业要在制造业升级的浪潮中赢得一片天地,就必须在细分领域拥有独特的技术。一个个基层技术人员埋头科研不敢懈怠,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来自世界各地。
  
  为了在自己不熟悉的煤质检测领域成为专家,赵福刚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每次加班到9点已经很晚了,走的时候他的实验室里还亮着灯。”与他共事六年的同事罗彬彬回忆。
  
  赵福刚的付出赢得了同事的尊重。他被任命为相关项目经理,负责产品研发。产品测试过程中,为了确保煤质检测过程精准可靠,赵福刚与同事从煤炭制样到检测分析出结果一直坚守在实验室,连续30多个小时才拿到可靠的检测数据。
  
  “好不容易把你拉到身边,本以为你能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你却把自己‘嫁’给了科研。”看到赵福刚一个月休息不了两天,他的妻子颇有微词。最终,妻子选择了在背后默默支持,但她的这句话却在单位不胫而走。
  
  国内外同类企业和客户的要求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2006年开元仪器在同类市场上虽然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量热仪市场占有率降到了40%左右。
  
  2012年,由赵福刚参与研发、利用赵福刚理论模型的5E-C5500量热仪面世。该产品获长沙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不仅逆势将开元仪器市场占有率提升到超过50%,还成为了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中的高端产品。2015年该产品在国外销量达到70多台,在俄罗斯、马来西亚、朝鲜、越南等煤炭高端检测实验室和能源机构都有应用。
  
  “在自己的领域他就会滔滔不绝”
  
  从同事眼中的沉默者、不安分的程序员到今天的专业技术负责人,大家对赵福刚的认识不断加深。
  
  在开元仪器专业产品的鉴定会上,赵福刚仅用15分钟就将经过改进、晦涩难懂的数学模型解释清楚,让在座的50余位煤质检测领域的专家赞叹不已,相关技术也得到了“国际领先”的评价。
  
  赵福刚似乎又开始不安分了,他的专业知识开始寻找新的应用领域。在一次公司的总结大会上,赵福刚走上讲台,用自己的数学模型分析了重大技术研发项目在时间、人力资源、资金上的投入,为公司管理层提出意见。
  
  “我们毫无准备,他的发言让人瞠目结舌又心服口服。”赵福刚的领导给了他这样的评价:其实他一点都不闷,只要进入了他自己的专业领域,他的口才就会发挥出来。
  
  沉默背后,这位技术之星似乎每个举动都会引发反响。他当年的学习笔记已经成为了新人培训学习的教材,他设计的《软件设计开发规范》被各大部门争相参考应用,成为公司提升管理水平的一大助力。
  
  “科研岗位的人话少很正常,我只是话比他们更少一点而已。”赵福刚对这些评价不置可否,他的回应里带着一丝幽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园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