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浦东试点”助力国际保险中心建设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刘艳芳 2016-11-08 11:57:15
时刻新闻
—分享—

  11月7日,上海市金融办、市住建委、上海保监局、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上海启动推行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有关情况。目前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制度已率先在全市保障性住宅工程和浦东商品住宅工程中实施。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总体方案的建设内容之一,该制度的实施将为全国推广建设工程风险管控提供“上海样板”,推动保险行业创新发展。

  40多个国家已有此保险

  资料显示,2012年上海探索将保险机制引入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管理体系,试点推行住宅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试点期间,该试点险种为全市4个住宅项目4000余户居民、55.4万平方米住宅提供了13.9亿元的风险保障。

  今年6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住建委、市金融办、上海保监局《关于本市推进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实施意见》,正式在本市启动推行住宅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制度,在全市保障性住宅工程和浦东新区范围内的商品住宅工程中实施,同时鼓励其他区县的商品住宅工程逐步推进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制度。

  记者了解到,所谓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nherentDefectInsurance简称IDI),是指开发商投保的、由保险公司根据保险条款约定,对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出现的、由于工程质量潜在缺陷所导致的投保建筑物损坏履行赔偿义务的一种特殊保险制度。

  目前,包括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在内的40多个国家已开展此项保险。该险种由建设单位(即开发商)作为投保人,向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由保险公司按照约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提供质量风险控制服务,并在建设项目竣工后及业主正常使用过程中,仍然发现房屋存在质量问题时,保险公司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其中,保险公司承担的责任和期限分别是主体结构问题(如倒塌、不均匀沉降等)十年;保温及防水五年;装修、管道、设备等两年。

  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事实上,在引入IDI保险前,上海实行的建筑工程保障制度为物业保修金制度,即在工程结束后开发商需缴纳约住宅造价3%的物业保修金给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后续维修基金。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旦出现问题,各责任方往往存在责任推卸、责任人消失和责任人无力赔偿等情况。不仅如此,即便启用保修金,使用程序也较为繁琐,对于业主来说维权既耗时又耗力。

  对此,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指出,上海住宅建筑市场年竣工规模超1500万平方米,大量的保障房和商品住宅投放市场,建筑质量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由保险机构参与并提供贯穿住宅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的风险控制服务,与监理单位共同形成住宅工程质量的“双保险”,可有效推动建筑行业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同时也发挥保险业社会管理功能,服务我国建筑行业供给侧改革。

  市金融办主任郑杨表示,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实施,将保险的风险管控机制纳入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发挥保险服务特大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的作用,这既是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的创新实践,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现。

  郑杨表示,“十三五”时期,上海将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希望上海保险业继续保持创新发展积极态势,进一步贯彻落实保险“新国十条”提出的任务目标,抓住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机遇,为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海“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国家战略贡献更大力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园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