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砥砺奋进的5年·创新开放主力军】业绩大幅好转 中联重科高管:过去5年刻骨铭心

来源:红网 作者:易添麒 余旭华 编辑:刘艳芳 2017-07-27 10:59:28
时刻新闻
—分享—

位于长沙高新区的中联重科麓谷展示坪。上半年,中联重科经营业绩大幅好转,预计盈利11-13亿元。其中,工程机械板块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约80%。

中联重科4.0产品展销现场。当前,中联重科相关4.0产品已经供不应求。

可以实现自动驾驶的中联重科PL2304大马力拖拉机,实现了我国高端大马力拖拉机产品设计技术与产品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可广泛适用于我国西北、新疆及东北地区乃至全球市场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实施,“五个强省”目标确立,全省在夺取全面小康、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康庄大道上稳步前行。

  五年间,湖南园区诞生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好故事,落户湖南的企业家们合力创造了辉煌新成就。据此,红网园区频道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创新开放主力军”系列报道,带来湖南各园区、企业的全新探索,敬请关注。

  相关链接:

  【砥砺奋进的五年】蓝月谷这样下活区域发展大棋

  时刻新闻记者 易添麒 通讯员 余旭华 长沙报道

  在工程机械行业,中联重科如同一艘巨型航母,一举一动牵动着每个从业者的神经。

  1-6月,中联重科经营业绩大幅好转,预计盈利11-13亿元。对工程机械行业而言,另一数据更令人振奋:上半年,中联重科工程机械板块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约80%。

  距离工程机械行业整体下滑已逾5年。期间,行业回暖声音此起彼伏,但始终未见终章。中联重科传出的消息,不啻一股和风,不仅确认了行业迟来的暖意,也让过去几年的探索显得尤为珍贵。

  4.0产品供不应求

  创新仍是不二法门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知名工程机械企业也不过十余家。世纪交界,国内仅挖掘机生产企业就超过100余家。“只要有钱的制造企业都进入过工程机械行业。无序发展、过热竞争带来的是表面繁荣。”一位工程机械从业者说。

  2011年起,持续十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开始遭遇寒冬。从那时起,中联重科多方寻路,每前进一步,都把科技创新摆在首位。

  “数据是客观的结果,5年来我们身处行业变革一线,每一步都走得刻骨铭心。依靠苦练内功,坚持创新驱动、不断转型升级,终于实现了有质量的增长。”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昌军说。

  在福建福清核电站的“华龙一号”核电穹顶吊装施工现场,中联重科“3200吨履带吊”成功起吊了两个篮球场大的巨型穹顶,重达476吨!

  而中联重科的履带起重机最大起重重量已达3200吨。基于搭载的116个嵌入式传感器,该设备能充分感知压力、载荷、速度、位移,自动调整作业参数,吊装起这一庞然大物,误差小于2毫米,是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

  这些设备是中联重科产品4.0工程的代表作之一。从2014年底开始,以“模块化平台+智能化产品”为核心,中联重科深度融合传感、互联等技术,创新研发智能关键零部件,使产品“能感知、有大脑、会思考”,实现了“自诊断、自调整、自适应”,在性能、可靠性、环保、智能化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如今,这些4.0产品让中联重科遭遇久违的“幸福烦恼”。“4.0产品热销,准备的产品数月间已经售罄,我们正设法解决产能不够的问题。”孙昌军说。

  上半年,中联重科工程机械8大系列数十款智能化4.0产品已推向市场。在今年的4.0产品全国巡展华东站上,共计签订了9个亿的销售大单,相关产品在安徽、西藏、湖北等施工场地投入应用,广受好评。

  高管走下去服务提上来

  市场应变能力显著提升

  这次寒冬期持续时间之长,超过工程机械从业者想象。市场倒逼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令枪响起时,不少企业已经在练内功,调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增强应变能力。

  2016年初,中联重科打破按产品建构事业部的旧模式,建立了以区域市场牵引全局的全新模式。一步迈开,中联重科与客户之间的黏度大大提升。

  “大区分公司直面市场,产品事业部专注科研与制造,职能部门负责监控、支持、服务、协调。工程机械集团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贯穿所有大区、事业部和职能部门的完整体系。各个大区获得充分授权,显著提升了市场应变能力与决策效率,市场把控与风险控制初显成效。”孙昌军说。

  目前,中联重科已战略部署了东北、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七个大区。

  此外,中联重科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商业模式也有了明显改观。

  技术人员是企业应对市场的核心力量。如今,中联重科不少技术人员拥有产品“虚拟股份”,研发人员在分配机制中不再边缘化:只要产品还在市场创造利润,相关人员就能按产品毛利分红,做到研发“与市场共生、与产品共存、与社会共享”。

  “研发产品就像种果树,结果多、分红多,结果时间长,分红期长,种的树多,分红来源多。”对此,一位技术负责人道出了形象的比喻。

  这一激励让研发人员对市场变化更加敏感,加上产品的智能化,中联重科对客户需求的响应方式今非昔比。从千军万马跑客户,变为与客户端对端互联,从救火式服务,变为远程诊断、预测式维护。

  以往,维修是客户提交故障后被动的服务,如今,通过传感器,中联重科可以先于用户了解到产品存在的潜在风险,向用户发出预警。产品出故障后,故障信息可以快速的传回数据中心,通过数据分析,技术人员可以在故障发生前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中联重科甚至藉此开始重构行业上下游生态。基于产品的互联,中联重科能够实时、在线帮助客户从对设备的单台管理,到对多台设备的集群、系统管理,通过管设备,实现管人员、提质量、出效益,这一方法受到市场和客户的认可并在持续探索、优化中。

  耕耘“一带一路”

  “紧跟国家战略不得有半点延误”

  从英、法、德到俄罗斯贯穿欧亚大陆,再从中东、中亚、印度到东南亚贯穿亚洲新兴市场;从北美到巴西、智利贯穿南北美洲,再从北非到南非贯穿非洲大陆,目前,中联重科已在海外形成了“两横两纵”市场格局。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认为,越是本地化,就越是国际化。中国企业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就是要不断的本地化。除了本地化的产品,还要有本地化的营销网络、服务体系以及本地化的人才、资源等。如今,中联重科在80多个国家建立了销售和服务平台,产品出口海外近100个国家。

  在“一带一路”上,如德国、意大利等工业基础好的国家,中联重科并购了多家优质企业;在沿线重点市场国家巴基斯坦、印尼、阿联酋等,中联重科加大了分支机构的投入。

  孙昌军表示,在探索智能产品、极致服务和商业模式变革之外,中联重科整合全球资源并对海外市场积极把控,特别是紧跟“一带一路”战略,取得了重要成果。

  沿“一带一路”眺望,中联重科已打造了9个生产基地、20个贸易平台、10个备件中心库,产品覆盖沿线31个国家。中联重科参与建设的中巴经济走廊、白俄罗斯工业园、东南亚高铁及基础建等已经成为“一带一路”上展示中国企业实力的重要舞台、平台。

  如孙昌军所言,数据背后,过去5年的探索最为珍贵,成果也更加喜人:由世界品牌实验室最新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显示,中联重科2017年品牌价值达到507.63亿元,位列榜单第72位。较2016年的406.34亿元相比,中联重科品牌价值增长超过100亿元。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园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