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岁末时分,湖南迎来一次特殊“巡检”。
带队的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作为国家综改试验区专家总结评估组组长,他和他的团队要对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做一次全面“体检”。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数日调研,这位多次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出谋划策的知名专家感受最深的,还是变化。
变化源自改革。
八大类制度创新,106项原创性改革——这是湖南用6年时间书写的“改革篇章”。以改革为动力,湖南正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两型梦”。
为啥改
没有改革,“两型梦想”就会成“两型幻想”
当初,接过“两型社会”建设的“国家使命”,湖南不是没有纠结过。
有的说,建“两型”,是“穷人办富人的事”,超越了湖南的发展阶段,搞早了。
有的说,建“两型”,绑住了湖南发展的手脚,限制多,实惠少,要吃亏。
在湖南省委常委、长株潭试验区工委书记张文雄看来,“超前论”也好,“吃亏论”也罢,是“近视”,而非远见,看到了湖南的过去与当前,却没有想清楚湖南的未来。
湖南的未来在哪里?
“数字环保”系统大屏前,株洲市环保局副局长何长顺,来回点击着全市25个排口的监测画面。“水的颜色正常,所有排口的监测数据也都达标。”话语中,透着轻松与平常。
这般轻松来之不易。老工业基地株洲,享受过工业重镇的辉煌与荣光,却也曾遭遇发展空间日益逼仄的紧迫。“一顶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让我们感觉抬不起头来。”聊起当年,干了30多年环保工作的何长顺,深有感触。
以“两型”为标尺重新调整航向,株洲顺畅了自己的呼吸——不仅赢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多项“生态桂冠”,还收获了短时期内多项经济指标翻番的巨大红利。
株洲的转型之路,映射出湖南的“现实语境”。
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湖南不仅要爬坡,也得过坎。坡,是发展不足的坡,虽然经济总量超过了2万亿,但各项指标一平均,还是排在全国的中下游。坎,是发展不优的坎。自身资源能源禀赋本来不优,工业结构却一直偏“重”,绿水青山看似很美,背后隐藏的资源环境“透支”和“负债”,已愈发严重。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旧有路径依赖凸显弊病。要爬坡过坎,不改不行。
“我们所追求的‘两型梦’,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可持续,生态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高品质。”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认为,湖南要打造经济社会的“升级版”,“两型”是最佳蓝图,改革是必由之路,“没有改革,两型梦想就会成为两型幻想”。
为谁改
与群众期待“同频共振”,才能最具生命力
岳麓山下,滨江商圈,栋栋大楼正在绿树芳草间“生长”。
“这里曾是长沙市造船厂,那里曾是长沙市纺织厂……”同行的长沙市岳麓区委书记陈中,向我们回忆起新区的“旧貌”。
回忆起来却并不轻松——5公里长的滨江路段,曾经聚集大小企业200多家,光烟囱就有20多个。“长沙主要的国有企业和化工企业,都在这。污水直排湘江,空气中都是灰。”
2007年,一场大规模的“退二进三”在此启动:工业企业或搬迁,或关停,规划中的未来,只能是第三产业。
如今的滨江商圈,立足金融、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最贵的商铺已卖到每平方米7万。“这里将是长沙的新地标!”陈中说。
眼下,这种被称为“把住入口、敞开出口、盘活存量”的产业准入、升级、退出新机制,早已在三湘大地全面实施。
重点还是在湘江。这条蜿蜒千里的湖南母亲河,自南向北串起了湖南76%的GDP,也背负着全省60%以上的污染。还湘江千里碧水,是三湘儿女的迫切期待。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关键在产业。“两型”改革,牵住的是产业的“牛鼻子”。6年多时间,仅湘江两岸,湖南前后关停并转1300多家企业,否决了数百个不合门槛要求的发展项目,湘江干流断面水质达标率(Ⅲ类以上)因此提高了11.6%。
2013年9月,湖南将湘江保护与治理纳入政府“一号重点工程”,以“堵源头”为重点,划出更为严格的保护“红线”。省长杜家毫郑重承诺:“对湘江流域的污染治理,将率先对各级政府一把手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谁来改
政府市场合理归位,给市场之手以更大空间
底价每吨1600元的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最终以1820元成交——在株洲市排污权交易平台,首笔排污权电子竞价拍卖,足足进行了11轮。
对于几年前就已涉足排污权交易的湖南而言,这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加入排污权交易阵营的城市已有8个,市场交易145笔,交易金额达4508万元。
长沙环境资源交易所所长刘中说:“以前,环保工作更多依赖行政、法律手段,往往只有环保部门‘单打独斗’,力量捉襟见肘,引入市场机制,依靠经济手段,社会各方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不仅是节能减排。当改革渐行渐深,难题愈发复杂,湖南人惊喜地发现,给“无形之手”以更大空间,用市场思维来答疑释惑,思路往往更加清晰而高效。
长株潭启动居民水、电、气阶梯价格改革。一年多来,长沙市实行阶梯水价用水户的总用水量下降了18.5%。
长沙探路流域生态补偿,出现水质超标,上游补偿下游,并在全市通报,政府既丢“票子”,更丢“面子”。
株洲首尝“绿色保险”。全市已有200多家企业购买了“环境污染责任险”。连续3年购买保险的株化集团环保部部长李江辉说,“环责险”有“三赢”:企业减轻了风险压力,政府卸下了“无限责任”,群众有了第三方保障。
放权于市场,“有形之手”并非“失位”。湖南的管理者比以往更加清楚,政府“做正确的事”,“有形之手”才更有效率。
“两型采购”,湘潭开了先河。两年时间,过亿的采购金额,不仅引导着市场方向,也壮实了两型企业。湖南海诺电梯公司副总李正康感慨地说:“虽说我们的产品有节能优势,但企业毕竟年轻,没有‘两型采购’的引导扶持,不可能有近两年来年均25%以上的销售增长。”
就在前不久,湖南省对外发布了政府采购支持的300多个“两型产品”目录,“两型采购”正式进入省级层面。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湖南“两型采购”将超过4800亿元,占政府采购“总盘子”的1/3。
怎么改
上下呼应,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全民参与
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却有各自不同的解读。事项千头万绪,主体多元复杂,如何避免“各走各的路,各唱各的调”?
“两型”改革,要有顶层设计。
湖南的“两型”规划体系,就好比一棵大树,区域规划是“主干”,示范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等是“树枝”。这棵大树日渐繁茂,不断生长。
“两型”改革,要有具体“施工图”。
数年时间,湖南人自己摸索出一套“两型标准”体系,涵盖经济领域、城乡建设领域、公共服务领域三大类共59个;大至产业,小到家庭,都能找到具体的“改革指南”。
从“绿心地区保护条例”,到“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再到“湘江保护条例”……为了让蓝图落地,湖南以法制为重点,创新监管新机制。
湘潭市“两型办”副主任龙正辉认为,让法制给改革上“保险”,是湖南“两型”改革的鲜明特色。“改革并未一味突破,有了法制护航,既是规范,也是保护”。
让蓝图落地,还需把住考核的“方向盘”。
总分为700分的湖南各市州绩效评估,与“两型”相关的指标分值设置最高达到了125分。眼下,一套全新的两型社会综合评价统计指标体系,正在酝酿之中。“绿色考核”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湖南指日可待。
以示范创建为抓手的全民参与机制,正在湖南全省铺开。不久前,《湖南省中小学两型教育指导纲要》开始实施,两型教育正式走进全省孩子的课堂。“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社区”——这项在地方试点已初见成效的新经验,必将为湖南的“两型社会”建设,带来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唐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