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要求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但如何才能做大做强呢?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天津北辰产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砥砺奋进发展,成为所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下一步,如何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窗口示范作用和经济支撑作用?带着这些问题,北辰区政协调研组成员深入北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示范园区。
开发区:发展中面临新问题
目前天津北辰区有国家级开发区1个,市级示范园区3个,总体控规面积83.64平方公里,开发面积55.96平方公里,进驻中外企业520家。开发区纳税总额、出口创汇、投资总额、申请专利等主要指标连续十年位居天津区县开发区之首,先后荣获“全国最具竞争力开发区百强”和“中国新能源产业园区百强”称号。
调研组认为,北辰开发区正处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管理机制有待创新
从园区目前的管理体制来看,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管委会以上级政府的集中化功能管理授权为基础,对处于创业初期、区域范围较小、管理任务较为单一的园区是非常有效的。然而,随着园区扩区发展和管理职能的丰富,这种简约型的管委会就会在创新支持、统筹协调、经济服务等诸多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准确地说,目前园区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招商机制、审批机制等市场化程度不高,与国际惯例接轨仍存在距离,特别是园区总公司还没有扮演市场经济的主体角色,职能部门项目审批虽然有了提速,但审批依然处处看得见,约束依然处处摸得着,权力与利益的博弈仍然如影随形。伴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这种体制性弊端会日益凸显。
就园区的空间布局而言。园区分布六个片区,而且互不相连,相距甚远。虽然经过多年的扩容、调整和重组,载体面积有所增加,但相对天津市其他开发区如西青、武清、静海等,暴露出先天性的空间布局明显滞后,园区平台规划建设散、小、弱,而且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匹配不合理。这种空间布局不仅导致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辐射半径严重受阻,致使资源浪费,形象比喻北辰园区是“生六个炉子做一锅饭”。
产业结构亟须优化
产业和产业结构是园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园区虽然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四大产业,但由于没有明确的产业规划和产业定位,致使园区产业结构暴露出四个问题:一是大多数产业规模不大,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据开发区企服部部长李文静介绍,园区除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外,其他产业还没有形成主导产业;二是产业空间布局分散,缺乏聚集度和关联度;三是不少企业仍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价值链的低位,为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四是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例偏低。
另外,目前,园区建设过程过度倚重内源式发展,虽然也建有像宏鹏工业园等,但能级和水平不高,税收贡献不明显。尤其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借力借势开发土地载体还未形成强劲势头,共建共赢大平台的步伐需进一步加快,承接首都好项目大项目转移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以“创新”解困产业园区发展
“上述困难和问题的存在与我们对园区创新发展探索相对不足密切相关,特别是顶层设计不到位,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设施配套(包括城市建设)规划明显滞后。”调研组提出,首先要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办事效率。“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向体制机制要红利,而不向政策要红利,与国际规则接轨,进而实现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和服务人性化。这是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调研组建议,创新园区现有管理体制机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园区管委会的管理级别和服务级别。目前,园区管委会作为处级单位,很难协调平级各职能部门,建议区委、区政府在提升园区管委会管理服务能级的同时,探索建立园区与周边镇街利益共享机制;二是园区总公司是企业不是政府。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原则将总公司推给市场,并将其视为企业去经营和管理;三是千方百计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
其次,推动产城融合,做优配套环境。园区要坚持做环境与做产业并举,打造城市和产业两个升级版,着力推进产城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配套,提升园区档次。
第三,破解土地瓶颈。当前全市各开发区的激烈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土地载体的竞争,谁有多少土地载体谁就有多少发展空间,谁有怎样的土地载体,谁就有怎样的发展空间。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只有构建大平台,才能承接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园区管委会要坚持土地、资金、设施等市场要素先行,采取多种方式破解土地瓶颈,以满足不同项目特别是世界级项目的入驻。
调研组建议园区要着眼于“融合、提质、升级”,强化国际国内合作,由过去单一的内源式发展模式,形成开放式的整合载体和高效能的整合机制。推动并规划建设以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的具有规模效应与带动作用的若干高层次合作产业园,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与合作发展中形成动力、赢得先机。
(来源:人民政协报)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谢瑞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