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胶州开发区:升级后“再出发”

来源:青岛商务局 编辑:谢瑞仁 2014-09-17 09:56:57
时刻新闻
—分享—
  这是一个年轻的国家级开发区。
  
  如果翻开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历史,会发现只有不到两年。处在中国第一批开放城市青岛,它的历史似乎很短。不过,作为省级开发区的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却从1992年开始,走过了20年历程。
  
  要经验有经验,要新定位有新定位。一个再出发的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挟起步早的经验优势,与“国字号”新定位带来的更多与可能性,试图走出一条蓝色高端之路。
  
  顶层设计
  
  蓝色与高端是底色
  
  作为山东青岛第二个国家级开发区,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12年底成功升级后,就在着力打造之前省级开发区的“升级版”,而第一步,就是顶层设计。
  
  升级以来,胶州市委、市政府立足本地产业优势,放眼未来发展,把开发区定位为“山东半岛蓝色高端制造业基地”,在项目引进上瞄准高端、新兴、智慧、生态。
  
  “再出发”的胶州开发区,有着广阔的发展腹地。这里规划了三个“发展圈层”,包括36.7平方公里的启动区、10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以及涵盖“四个街道两个乡镇”的拓展区,借鉴了“以区带镇”的经验。
  
  “一盘棋”思想之下,兵马未动,规划先行。
  
  胶州开发区希望构建的是蓝色、高端、新兴现代产业体系,希望建设的是低碳、生态和智慧的新城。城市和产业定位想清楚了,功能区划随之而来,开发区人将其称作“六区五中心”。
  
  “六区”,即高端商务配套区、保税物流功能区、生态湿地修复示范区、高端制造业区、省级高新区、中日韩自由贸易试验区;“五中心”,即数字化专用设备研发制造中心、3D打印技术研发制造中心、工业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中心、海洋工程技术研发制造中心、中集冷链研发制造中心。
  
  时间不等人,城市规划沙盘上的项目,以超出预期的建设速度进行着。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不到两年时间里,开发区已经落户52个项目,总投资575亿元,总建筑面积686万平方米,亩均投资400万元。其中50亿元的项目2个,过3亿美元的项目3个,过10亿元的项目10个,目前开工面积达230万平方米,到今年底,开发区项目竣工面积将达到192万平方米,27个项目全面投产或投入使用,其中21个项目为产业类项目。而中法生态园、北欧生态园、中航工业园、北航青岛科技园等多个“大项目”正在洽谈推进,并有部分项目陆续开工。
  
  追求蓝色,追求高端。中集冷链高新产业项目就是很好的例子,这里的青岛中集冷箱“梦工厂”从一开始,就保证制造技术“十五年不落后”,体现行业最高水准。而冷链研究院则将打造成为具备产品研发、技术支持、学术交流等多种功能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再加上冷链物流制造等项目,形成的将是百亿级的产业链。
  
  腾飞之速
  
  划出陆海空“15分钟经济圈”
  
  从胶州开发区出发,能抵达的公路、铁路、港口与机场,分别需要最多15分钟、15分钟、15分钟与15分钟。甚至抵达隔湾相望的青岛主城区,车程也仅需15分钟。
  
  巨大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从开发区设立之初就已初见端倪。
  
  陆路,这里有四通八达的“一桥两站三高四铁”。一桥是胶州湾大桥胶州连接线;两站是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和胶济客运专线胶州站;三高是沈海、青兰和青银高速;四铁是胶济、胶新、胶黄铁路和胶济客运专线。而全面对接轻轨R2、R9线和新机场高速等辐射半岛城市群的综合交通体系,则能实现整个半岛城市圈交通的“零换乘”。
  
  海路,通过接连青岛前湾港,胶州开发区的货物,可以联通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
  
  空运,4F级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正式落户后,将全面开启胶州空港建设的新时代。这个拥有4条跑道的机场,一期建设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44万吨;全部竣工后,年旅客吞吐量达到6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110万吨。而开发区距离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的距离也仅有20公里。
  
  胶州开发区与世界之间交流的速度,不止体现在更快的运输上。一个企业来这里会发现,落地的速度同样快。
  
  “随着开发区编制即将批复到位,开发区将积极承接赋权,科学设置内部机构,配套完善制度,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胶州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波表示,这里将高效实现“院内的事企业办、院外的事开发区办”,真正把开发区打造成具有强劲向心力和国际化水平,可以集聚吸纳大批资金、技术、人才的“投资洼地”。
  
  一个企业到这里落户能有多快?在36.7平方公里的启动区里,土地一半以上是工业用地,45天内就能为企业办理土地证,充足的存量土地,是这里的绝对优势。
  
  青岛赋权,这里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高效的机关效能,让人印象深刻。集中实施区域综合评估,集中行政审批,集中监管执法服务,探索实施投资负面清单和招商目录模式。从调查开始,到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招商引资,硬件重要,软件同样重要。
  
  智慧之城
  
  抓住人才与后发优势
  
  在胶州开发区,人才是最重要的。
  
  胶州开发区把管委会称作“梦之队”,这个形象的用词,说的是这里年轻而高学历的队伍。当前,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有71名干部职工,其平均年龄仅为30岁,其中35岁以下干部职工共有58人。这些干部职工的学历普遍较高,均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其中共有硕士研究生16人。
  
  年轻人扎堆的管委会,机构也比较年轻,没有照搬传统的机构部门设置,仅设立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财政审计局、规划建设局和招商服务局5个机构部门,定位不重叠,管理模式统一,具有很高的执行力和配合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引进高端人才,这里下了颇多功夫。
  
  开发区要发展,需要有智力支持和孵化支撑。胶州开发区规划建设了总占地面积1011亩的智慧谷,布局了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中国机械总院青岛分院、中国机械总院孵化器、中铝职业学院、青岛幼儿师范、院士专家人才公寓等。依托这些国家级科研机构、建设国家级孵化器、高端装备制造先导区,打造“人才、研发、中试、孵化、量产”五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的入驻,带来了5个国家级科研实验平台,同时还引进了郑南宁、卢秉恒等8位院士领衔建设的5个科研实验平台,这种档次的人才引进,不但对开发区,甚至对青岛市的产业转型升级都有帮助。
  
  有了人才,产城融合之路就走得通。而这里倾力打造的教育、医疗、居住、休闲、购物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宜居之城,则是为了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
  
  由医疗中心、市民健康中心、康复中心三部分组成的综合医疗中心即将开工建设,西安交大附中、青岛中加国际学校两所学校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装修。目前已开工建设的还有可同时满足5000人的过渡性租住需求的职工公寓,并配建包括图书馆、体育运动中心、超市、餐饮休闲中心等1万平方米的商业公建配套设施,当地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些将极大地凝聚开发区人气与活力”。
  
  起步晚的胶州开发区,有着后发优势。国家级开发区过去30年的建设经验与教训,都可拿来为其所用。事实上,这里目前的许多策略,都在不同的开发区有过成功的经验,例如,集约发展和板块经济意识,就与胶州开发区到昆山、吴江等南方先进地区的考察有关。胶州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也直言,未来瞄准的赶超目标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用3—5年的时间,打造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集成标杆、建设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推动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真正成为青岛市大项目集聚区。”杨波如是说。

来源:青岛商务局

编辑:谢瑞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园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