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南通开发区:南通对外开放第一平台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谢瑞仁 2014-12-18 09:59:06
时刻新闻
—分享—
  12月19日,对于滨江临海的南通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纪念日:1984年的这一天,国务院发文批准“南通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方案”,并批准建立国家级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国首批“试验田”的南通开发区的破土开发,标志着当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南通,真正跨出对外开放第一步!
  
  30年来,搭上中国对外开放头班船,南通各地解放思想,抢乘东风,创新制度,探路前行,大力度推进作为改革开放标志性窗口的各级各类开发区建设,奏响了南通全面改革开放的第一号角。30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市各级各类开发区如雨后春笋,先后涌现出5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综合保税区、8个省级开发区(高新区)和14个跨区、跨国合作共建园区。这些园区既做改革创新的先锋,又做扩大开放的窗口;既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标兵,又做科学统筹融合发展的示范,在创建新机制、招引新资本、集聚新产业、吸纳新技术等方面始终走在最前沿,以5.6%的市域面积,实现了全市60%以上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80%以上的实际到账外资,为南通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南通对内激发活力、对外展示形象名副其实的第一平台。
  
  开放
  
  打造外向型经济“先导区”
  
  “说开发区是在白纸上画梦想图画一点不夸张,那是真正的白手起家。”自诩“拓荒牛”、曾经担任南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张振刚,至今难忘当年在远离市区10多公里的偏僻富民港芦苇荡畔奋斗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在一张白纸上草拟了蓝图,奠定了雏形。”无论工作岗位如何转换,张振刚的开发区情结始终浓厚,喜见昔日农田和江滩变成一座产业集聚、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开放新城。
  
  作为全国首批14个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打开了南通对外开放的窗口,构建起南通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高地。1984年12月19日,国务院批准南通在富民港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给予特殊权限和优惠政策。限定地域的开发,与资本开放的属性并不矛盾,而特定政策、特定环境的存在,更让资本、技术具备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有了开放溢出的源头。后来的事实证明,开发区的引领、示范意义甚至大于它本身。30年砥砺奋进,南通现已拥有6个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8个省级开发区。
  
  以开发区建设为桥梁,南通与世界激情拥抱,原本偏安江北一隅的南通站在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期,激荡出一曲发展的雄壮乐章。从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南通力王公司落户到近60家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抢滩登陆;从首个开发区破土到如今拥有众多省级以上开发区;从“借船出海”到同时拥有4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从几十万美元的货单到一年几十亿美元的外资……在与世界经济洪流同频共振进程中,南通形成了“六外”并举发展格局,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总量扩张、质态提升。全市开发区累计引进超亿美元外资项目68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91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5家,全市外贸出口前15强企业全部集中在开发区,开发区真正成为引领南通外向型经济跨越发展的先导区。
  
  [NextPage]
  
  创新
  
  打造先行先试“试验田”
  
  9月17日下午,南通接轨上海自贸区贸易金融合作恳谈会在浦东举行。当天共17个金融创新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点燃了全国各地突破创新的激情,吹响了在更高起点上深化改革的号角。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南通各级各类开发园区成为率先对接的“急先锋”,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南通各类园区紧跟自贸区改革创新步伐,针对自贸区服务业开放、金融领域改革等重点领域,先后举办了现代物流、加工贸易与后台服务、服务外包、贸易金融等一系列层次高、专业性强的专题学习、对接、招商活动,争当体制机制先行先试“试验田”。
  
  6月16日,作为苏中地区首个综合保税区南通综保区全面封关运作。综合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内陆地区目前除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开放层次最高、功能最齐全、政策最优惠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最前沿“试验田”。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范志强介绍说,目前,自贸区14条首创机制中,已有6条落地。为承接自贸区溢出效应,综合保税区还打造了五大对接平台。其中,国内首家纺织原料现货B2B电子交易中心已于6月30日正式运营,一期年交易额可达50亿元。
  
  创新视野可以登高看得更远,创新体制则可以打破镣铐走得更顺。全市各级各类开发区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创新促发展,体制、科技、技术、产业、功能等全方位创新步伐加快,走在全市转型升级前列。其中,“区镇合一、产城一体”成为开发区管理运作模式的重大创新。2008年8月,海门滨海工业新区和东灶港镇“区镇合一”,采取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体化运作:新成立滨海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东灶港镇则保留编制。如今,这一崭新模式,已在全市推广。“创新推广‘区镇一体’管理模式,为沿海港城开发统一协调和统一规划提供制度保障,有助于增强沿海城镇的城市功能,加快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的集聚,推进港产城互动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
  
  一个个先行先试的“第一步”,使开发区真正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极大地加快了全市开发区由规模总量向提质增资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化发展向差别化竞争转变、由硬环境建设向软环境塑造转变进程,一个个改革创新的先行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和功能配套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正在快速崛起。
  
  [NextPage]
  
  融合
  
  打造跨区协作“示范区”
  
  每周一一早,都有20多人从苏州出发,穿过苏通大桥来到苏通科技产业园,和南通的同事们携手开始新一周的工作。
  
  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的苏通科技产业园,是南通与苏州跨江联动开发园区。从2009年动建以来,不仅完成了近百亿元投资建设,还吸引了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的250多家中外企业落户,一个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升级版“江海生态城、国际创业园”已经崛起在苏通大桥北桥头堡。
  
  苏通科技产业园是南通跨区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产业融合,我们从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起步。”南通市委主要负责人说,跨区共建园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突破区域界限、实现互利共赢、促进融合发展的过程。
  
  2008年初,启东率先跨过长江天堑,更突破思想疆界,以“配角”身份牵手上海在启东滨海工业园共建“上海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由高度国际化的外高桥集团负责统一面向世界著名企业招商。
  
  如今,这个5平方公里的“园中园”,已成为我省与上海首个跨区合作“试水样本”。参照这一模式,南通与上海、苏南乃至国外不断创新合作,先后探索出以苏州工业园、江苏农垦和南通开发区共建的苏通科技产业园为代表的合作开发模式、以海安县与上海杨浦区政府共建的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为代表的区域共建模式、以上海复旦复华与海门开发区共建的上海复华高新技术园为代表的高校与开发区合作模式,以及以上海宝钢集团与海门市政府合作开发的海宝金属工业园为代表的企业与开发区合作模式,这些园区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合作的模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合作的层次和质量不断提升,先后跨区跨国共建园区14家。其中,中国和奥地利、中国与意大利两个政府合作项目“中奥苏通生态园”和“中意海安生态园”都已实质启动……
  
  跨区跨国合作,不仅吸引了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以及高等人才等加速向共建园区集聚,而且植入了全新的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理念,带动了全市园区开发建设的转型升级。苏通科技产业园先后与新加坡邦城公司、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清华大学规划院、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研究院等行业领先智囊团队合作,完成了园区概念规划、控制性详规、生态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为建成“江海生态城、国际创业园”奠定了坚实基础。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与日本日建公司合作制定城市规划,锡通科技产业园委托新加坡邦城公司进行概念性总体规划编制。先进规划理念引领合作园区的建设发展,部分园区的规划模式已成为南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样本,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目前,南通已形成由各级开发区、高新区、共建园区、特殊功能园区等组成的多层次开发园区布局,打造成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跨区跨国融合协作发展示范区。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谢瑞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园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