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企走出去,如何蹄疾步稳
本报记者 李伟锋
海外市场值得闯
湖南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新常态。据统计,目前至少有近千家湘企走出国门,布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湖南的境外投资规模长期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省对外投资居全国第9位。
从出口产品来说,去年我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45.5%,服装、鞋类、箱包、灯具4项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长均在30%以上。今年一季度,全省完成出口52.6亿美元,同比增长82.7%,增幅排名全国第2位。
湘企纷纷走向海外的背后,无疑有“利益诱惑”。
座谈会上,华菱钢铁集团副总经理阳向宏现身说法:当年花巨资收购澳大利亚FMG部分股权后,打破了国外铁矿石垄断。同时,通过高位出售股票、利润分红等,华菱集团当年的收购投资已收回三分之二。“‘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中,钢材净进口国占70%以上,为我们走出去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中联重科总经理助理夏军同样感慨:通过并购,中联加速在海外建设研发平台、装配基地、合资工厂等,既拓宽了销售渠道,又构建起完善的跨国营销体系,业务涵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湘电集团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在美国、日本等老牌制造大国设点,为产品打入国际高端市场“打前站”,其机电产品顺利进入欧美80多个国家,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成套装备,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屡获订单。
除了这些高端装备,娄底农友机械集团则在东南亚“开疆拓土”,其收割机、碾米机等深受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欢迎,“卖出一堆铁,换回几沓钱”。
另外,华升集团的苎麻纺织品八成以上出口,湖南茶业集团茶叶出口量占全省茶叶出口总量的60%,远大住工在苏里南、尼日利亚等国设厂“生产”住房,南车株机的电力机车驰骋欧亚大陆,湖南建工承接加纳电网改造等项目实现了由“借船出海”到“驾船出海”的转变……
湘企在海外风生水起,政府更是顺势而为。今年年初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整合对外交往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外拓展。
国门之外,壁垒多困难不少
在海外,湘企固然“有利可图”,但“风光”背后,国门之外壁垒多、风险大、困难不少。
座谈会上,企业家普遍反映,湘企走出去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对投资国政治局势、文化习俗、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研究,容易出现投资风险。
泰格林纸副总经理徐元梅介绍,该公司为破解林纸资源瓶颈,启动了“海外林业”战略,但国外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指标各有不同,容易产生矛盾。
三一集团外联经理廖旋反映,产品出口遭遇诸多壁垒和不公平待遇。比如,马来西亚对来自中国的挖机、旋挖钻机、履带起重机征收5%的进口关税,而对来自日韩的同类产品实施零关税;加拿大、墨西哥对来自美国和欧盟之外国家的产品,征收较高关税,削弱了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投资目的地政治因素最难把握,投资风险不可控。”湘电集团副总经理喻元亮举例:该集团对保加利亚的一项投资,因当地政治因素导致投资无法继续,前期投资“打了水漂”。
“我是搞农机的,外语一窍不通,产品要出国,但自己开不了口。”农友机械集团副总经理王跃文的一席话,引来一片笑声,也道出了几分无奈。他还反映,想通过跨境电子商务拓展海外市场,但“既缺人才,又不熟悉”。
海外中资银行机构网点少,也制约企业走出去。三一集团介绍,该公司产品占据沙特40%的市场,但当地中资银行机构无法提供支持,业务受到很大影响。
企业家们建议,在省级层面建立“国别信息库”,包括重点投资地区的国家政局、市场需求、投资环境、资源条件、合作伙伴等内容,为企业提供基本信息参考。
多施援手会更好
企业家们纷纷提出诉求,主持座谈会的省经信委总经济师熊琛积极“接招”。
熊琛认为,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风险预警和信息服务机制很有必要。将依托现有海外湘企力量以及海外华侨组织和海外商会,搭建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信息等服务,为全省拟开拓国际市场的工业企业做好点对点的衔接服务。组织有意走出去的企业开展对口指导、境外考察、品牌推介等活动。
加强省直相关部门间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产业开放发展工作合作机制、统计数据交换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等长效合作模式,共同做好重点产业项目开发、包装和推介,共同组织企业和相关协会拓展国外市场。
省经信委鼓励省内企业“抱团出海”,尤其是工程机械、钢铁、有色、轨道交通等省内优势行业的相关核心企业,联合到海外投资设厂,突出产业链“走出去”。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带动配套中小企业入园集聚发展。
熊琛表示,作为全省工业主管部门,省经信委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切实帮助省内企业加快走出去,“多施援手,湘企海外发展会更好!”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伟锋
编辑: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