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园区进化论(7):论园区与新常态的关系

来源:湖南卫视 作者:董哲颖 田睿 谭勇军 编辑:汤琴 2015-05-27 15:54:00
时刻新闻
—分享—

  园区进化论(7):论园区与新常态的关系 园区应软硬兼施应对新常态
  
  [记者]董哲颖 田睿 谭勇军
  
  园区进化论系列报道,今天我们探讨的关键词是“园区与新常态”。有学者给出这样一个公式:适度的增长速度+相应合理的经济结构+有序有效的驱动力=新常态。单纯靠货币刺激推动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园区、地方经济都面临更新内核、版本升级的阵痛过程。园区作为纽带,一头聚合着企业,一头联通着政府,如何主动作为适应新常态,助推地方经济新崛起,正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长沙经开区
  
  医药机器声
  
  早上8点半,长沙经开区千山药机的车间里,一支支小瓶管,还在车间就已经被订制一空。与普通瓶管的玻璃安瓿不同,这里的瓶管都是塑料安瓿。
  
  千山药机董事长刘祥华:掰断玻璃安瓿容易把手戳破,揭断过程中可能有玻璃碎渣掉落到药水中,玻璃表面有细菌,药液就感染带菌了,发达国家推广的塑料安瓿我们中国还没有开始使用,使用率不到0.1%。
  
  就在上周重庆举办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凭借这一专利技术,千山药机一天斩获12个订单,进账6798万元。与此同时,公司的另一核心产品“基因检测芯片”,月底将率先登陆湖南市场,芯片能根据高血压病人的基因信息,智能给出最佳用药方案。
  
  千山药机董事长刘祥华:基因检测芯片的生产线上16个工人6000平米,一年创造的价值是50个亿。
  
  同属一个园区的众泰,总经理苏金河也在摩拳擦掌。两年前,他嗅到国家开始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信号,尽管企业当时不够景气,仍坚持研发“云100”系列。今年10月面世时,正好赶上新能源汽车大力推广应用的浪潮,企业也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准纯电动乘用车生产的整车企业。
  
  众泰汽车长沙基地总经理苏金河:很多企业都在做这个工作,但我们必须走在前面,不能打无准备之战。
  
  塑料安瓿、基因检测芯片、“云100”......真正走进园区,其实还有不少这样的“惊喜”,这些“惊喜”折射出的,正是当下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学者形象打比方:所谓“新常态”,就好比一个人在经历“狂热”、挤去泡沫后,变得理性、平和、沉稳一样。新常态背景下,今天的园区从头到脚正迎来一场“洗礼”,政府必须让渡于市场经济,由市场检验其有没有真本事。换言之,中国的园区发展将不再高烧,褪去喧嚣,呈现出一副健康肌体。
  
  易鹏:园区要找特色,如果搞同质化的话就是“红海”,它很难找到“蓝海”战略。第二是要把产业链延伸,通过产业链和产业配套,使得它的整个产业竞争中有自己明显的比较优势。第三个方面是园区的发展必须和新经济、新技术、新思维相结合。
  
  【字幕】长沙宁乡
  
  【记者出镜】这里是宁乡县金玉工业集中区,可见现场目前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象,我身后这个项目板子上标示着“大河机械白马桥乡”,意思就是这个项目归白马桥乡所有,当地采“飞地经济”模式,宁乡县一共33个乡镇,其中5个有自己的工业园区,另外28个乡镇将将所有工业项目集中在这里投资,达产之后30%税收留在园区作为基础设施投资,另外70%税收返还给载体乡镇。
  
  上世纪70年代末,宁乡的乡镇企业约占全省八分之一,“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看似热闹,实则分散、个头小。县委书记黎春秋决定引进“飞地模式”,将金玉工业集中区作为宁乡经开区主体园区的延伸,同时具有产业链配套功能,所有乡镇功能错位,平等地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发展,仅半年,宁乡就“冒”出多个千万级产业乡镇。
  
  宁乡县委书记黎春秋:把乡镇过去分散型地、资源耗费型地、负债性地发展工业,到现在集约、节约地发展工业,就是转型创新发展的一个新探索,在新常态下的新增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宁乡经开区还新设立了“五个不签”入园门槛:亩均投资强度低于国家指导标准的不签;有“圈地”嫌疑的不签;一年内不能实现固定资产投入的不签;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不签;科技含量不高的不签。县委书记也坦言,这种做法放在过去,的确有些“不讨好”,说白了,没有直观的GDP。但今天新常态背景下,园区要发展,县域经济要发展,地方政府必须打破这种“惯性”思维,学会多做“软”功课。
  
  一组镜头剪辑(咖啡特写起,到人物、环境)
  
  这是长沙高新区的“新地标”:“云咖啡”。每周一都有投资人坐班,从北上广深回到长沙的移动互联网创客们,聚集到这儿寻求资源、建立智库。一杯咖啡的碰撞,激起一群“风云人物”的思想火花。
  
  【字幕】湘潭九华经开区
  
  而在九华经开区,针对园区子女入学,地方斥资3亿元打造了这所中学,无线终端教学模式吸引外商入驻。WIFI覆盖整个园区,通过智慧九华综合指挥中心实现数字化管理,30条线路、1078路高清摄像头全城覆盖,哪个路口堵车或者有安全隐患,园区第一时间前往解决。
  
  陈秋霖:人才来了以后,他的孩子的教育,他自己和家人的医疗条件,如果这些问题能够解决的话,我相信中西部地区其实有很多青山绿水,是可以吸引到非常多的优秀人才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这个园区环境改善的支持下,从过去那种追求做得多、做得快,开始转向追求做得好、做得省、做得更清洁,适应新常态。
  
  此外,经济学者易鹏、管清友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词:人文。“新常态”的轨道上,园区拼的不是你有多“重”、多“强”,而是能长袖善舞。为园区经济内核注入文化的催化剂,将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管清友:有的企业在A地区能搞起来,在B地区一定搞不起来,这就跟当地的人文环境,甚至跟很多所谓人们的意识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一点,我觉得其实在新常态背景之下,如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我们过去忽视了人文环境,或者本地人忽视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为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结果。
  
  易鹏:像三星也好、苹果也好,它不单纯是卖个手机,它更多的是卖背后的文化,或者故事,或者理念,这就需要足够多的服务业来做支撑。那么,湖南的园区要发展,实际上要把二产,就是我们说的工业制造业和三产服务业更紧密地联合。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园区建设,以前过硬,未来可能要软,软硬兼施才能推动园区建设更可持续的发展。

  下一页:胡湘平:园区进化,重在以改革冲破利益格局

[NextPage]
  
  胡湘平:园区进化,重在以改革冲破利益格局
  
  [记者]李越胜
  
  七集《园区进化论》今天收官,七天里,我们连续探讨了园区升级与全民创新创业、新一轮产业转移、县域经济、新型城镇化等经济对应体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些基本研判是:当下,全民创新创业浪潮,离不开园区这个载体;新一轮产业转移,需要夯实园区这个平台,才能避免“近水楼台不得月”的尴尬;提振县域经济,要做好的顶层设计是:园区强则县域强;转动园区这只轮子,新型城镇化才会真正落地而不是“空转”。在最后三集中,我们重点探讨了园区与服务型政府、区域合作、新常态的关系,提出了“比到最后比服务、赢在平台思维、软硬兼施应对新常态”等观点。我们认为,归根结底,园区要进化到以人为本的4.0版,根本之道在于深化改革,以改革提升政府效能,以改革激活园区要素。如果说,前三十年的改革重在冲破思想禁锢,那么,当下的深化改革则重在冲破利益格局,政府和园区要积极作为又严守本分,要对企业和市场保持一份敬畏心,共同构建一个公平、有序、高效的经济秩序。那么,成功进化的园区,才能成功成为经济新常态的发动机。

  下一页:园区向东看(7):新常态下的新选择 打造“产业生态圈”

[NextPage]
  
  园区向东看(7):新常态下的新选择 打造“产业生态圈”
  
  [记者]潘然,易翔
  
  纳米,之前只是一个长度单位,等于百万分之一毫米。现在,这个看似很深奥的东西,在苏州纳米城里,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让高端科技变得更加接地气,是苏州工业园在新常态下升级转型的新选择。
  
  这个只有iPad大小的东西,是苏州承祚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扫描隧道显微镜。通过专门的程序,老师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原子是长啥样子的。公司执行董事肖国庆告诉记者,过去,公司自主研发了多款原子力显微镜,但随着科研院所设备的饱和,需求下降,迫切需要企业转型。后来通过与教育部相关部门合作,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搭建“中学纳米科技创新实验室”上,她们甚至把办公室装修成教室的样子。
  
  苏州承祚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肖国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方向不应该是越来越“高级”,而是要更加接地气,让科技走进生活,才能让企业更有市场。
  
  张希军是苏州纳米城的“大管家”,针对新常态,他给出的解题思路就是打造纳米技术应用的“产业生态圈”。这个“产业生态圈”,除了产品上下游的供需关系,还有政府、传统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相互往来。
  
  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张希军:让那些已经在市场中,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有资本、有市场、有运作能力,但缺少高新技术的这些企业,更好的认知,更好的接受,更好的投入到新的产业转型中来。
  
  张希军认为,对于企业来说,高昂的实验室成本,来回奔波的手续都是他们创业路上的瓶颈。让企业通过“成本价”享受高科技设备,对企业转型的“试错”拥有较大的回旋空间。为此,苏州纳米城投入2亿多元,建成了国内首个市场化运作的硅钠制造中试平台。创业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完成产品化的最后一个,也是必要的测试环节。
  
  苏州工业园区中试平台运营总监游家杰:一般的公司他的资金不是太多,像建一条这样的中试线,要几亿的资金,对这些小公司来讲的话,实际上是比较难负荷的。所以国家(园区)来投资建这条中试线,重点就是来扶持这些小的公司,一些初创型的公司。
  
  目前,苏州纳米城已经吸引了纳米相关的科技企业近200家,从业人员近万人。未来,苏州纳米城将建成“产-学-研融合体”,让园内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与科研的岗位,同时让企业的高层也受邀担任高校的客座教授,从而打通产业与学界之间边界。

来源:湖南卫视

作者:董哲颖 田睿 谭勇军

编辑:汤琴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园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