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三角”
共铸“第四极”
——访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
编者按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强化武汉、南昌、长沙中心城市地位,将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连接成特大型城市群。
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我国面积最大的城市群由此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为深入了解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此次国家战略中重大机遇,我们派出精干记者北上武汉,东进南昌,更深入到长沙各个政府部门、大街小巷、厂矿企业实地采访。
本期《长沙观察》推出特别报道《连城诀——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长沙机会》,从产经重任、城市格局、商贸发展、文化交流、交通旅游等各个方面展开,解析长沙的责任和担当,机会和使命。
湖南日报记者 周云武 张颐佳 李治
湖南日报: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这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的获批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易炼红: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确是新型城市化推进中的大事件,非同寻常。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战略,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成渝城市群比肩的国家级城市群,将来也可能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由此,我国面积最大的城市群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我个人认为,《规划》获批至少包含了三重考量:一是体现了对城市化规律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高级形态是城市群。中国这样幅员辽阔、腹地广阔的大国,城市化必须有若干个重量级的城市群来引领和“引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中部崛起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引爆点”和增长极。二是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战略性举措的进一步落地。国家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是京津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而在长江经济带战略中,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就好比龙头、龙身和龙尾,一起舞动就会激活长江一江春水。因此,《规划》获批推动着战略落地,加快了战略实施。三是凸显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区域发展不是孤立和封闭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大背景下,编制实施《规划》正当其时。由此给长江中游城市群带来的大开放、大协作、大整合机遇,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对武汉、长沙、南昌三大中心城市来说,提供了通向国际化、现代化的战略支点。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现在支点有了,就看如何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
湖南日报:武汉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有着扎实深厚的基础,且得“九省通衢”之便;南昌所在的环鄱阳湖经济区更是雄踞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大经济发达地区的核心位置。相比这两个经济圈,长株潭有何独特优势?
易炼红: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个地方的发展优势总是相对的,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时与势的变化而转化。武汉、长沙、南昌三大省会城市,应该说各有千秋、互为补充。《规划》的出台,不正是有利于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更大时空范围内实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吗?我想,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提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面前,三大经济圈的发展都是天时、地利、人和兼备,核心在于创新创业的舞台更大了。
就长株潭来讲,“天时”就是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沐浴着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强劲东风,特别是长沙被确定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等战略平台在长株潭落地,发展的优势在叠加、引擎在增强、发力点更多。“地利”就是日益凸显的竞争优势。长沙文化厚重、风光秀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与独具特点的山水洲城交相辉映,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创意源泉和心旷神怡的自然生态。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长沙处于京广、沪昆高铁“大十字”交汇处,直通全国18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与周边城市构成了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经济圈。加上株洲、湘潭,长株潭就是一个“大枢纽”。同时,长株潭聚集了全省70%的科研机构、90%的科技人才,是湖南的“硅谷”。“人和”就是不断优化的发展环境。在湖湘文化的精神基因里,蕴含着热情奔放、开放包容的创业文化,拥有着适宜于创新创业的人文积淀。近年来,长沙通过建设畅通城市、清洁城市、绿色城市、靓丽城市和更高水准的文明城市,“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品质长沙已见雏形;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办事的“绿色通道”更为便捷;通过推进法治长沙建设,这座城市安全、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日益强烈。株洲、湘潭的全面小康建设、两型社会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都有了长足进步,“三驾马车”在全省的核心增长极效应日趋明显。这些“看得见”与“看不见”的软硬环境,就是长株潭发展的资源、财富和竞争力。
湖南日报: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面前,长沙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领跑者,有怎样的发展目标和定位?
易炼红:与武汉、南昌等中心城市一道携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引领长株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是长沙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正如你说的,机遇是前所未有,挑战也迎面而来。
挑战是什么呢?我把它概括为三句话:一是产业发展的原有支点在削弱,而新的支点必须加速培育,原来是工程机械唱主角,现在的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还处在快速成长之中;二是城市化的水平亟待提升,而“城市病”的困扰已见端倪,必须全力破解,比如交通拥堵的问题,长沙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80万辆,很快逼近200万辆;三是转型创新发展需要新的空间,而资源环境的制约却已绷得很紧,长沙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形成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的环境新常态,是非常现实的考验。
但长沙历来有一种“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有湖湘文化中“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特质,机遇来了要紧紧抓住,挑战面前要攻坚克难。就是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所要求的,长沙必须在转型创新发展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至于目标定位,中央有“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引领;《规划》有明确阐述,就是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省委、省政府也有明确要求,就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长沙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我想也是“三步走”:一是在2017年之前,率先建成全面小康,让人民群众享有宽裕的物质生活、宜居的城市品质、丰富的精神文化、良好的生态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二是到2020年,大幅提升长沙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地位,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区面积达到62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629万;同时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创新驱动力、经济开放度、发展两型化水平大幅提升。三是2025年之前,实现基本现代化。包括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社会保障等,基本实现。
湖南日报:从2006年湖南首次提出长株潭为中心、"3+5"格局的构想,到最近国家级湘江新区的挂牌成立,十年间长沙从改革和发展中收获了哪些经验和成果?
易炼红:俗话讲,“十年磨一剑”。近十年对长沙发展来说,的确是“黄金十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长株潭一体化的大战略、大平台相继推出,长沙近十年走过的路非同寻常。如果放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看,这十年是长沙发展的大跨越,推动长沙发展站在了新起点,收获很大,经验很多,启示也很深刻。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实现了两大标志性的变化:一是经济总量历史性跨入省会城市的“全国十强”。一年一个台阶,先后赶超7个省会城市,由本世纪初的第14位提升至第7位,去年已经到了第6位。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化,体现的是长沙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的一种跃升,在长株潭和"3+5"城市群格局中更加凸显核心增长极的作用。二是城市建设大踏步进入“湘江时代”。通过“一江两岸、跨江发展”,城市建设突破了沿五一路、老城区的狭小空间,大城市的骨架拉开,形成了“东西互动、两翼齐飞”的新格局。国家级湘江新区的获批,就是长沙城市格局进入“湘江时代”的重要标志。这说明长沙的体量、能级、辐射、影响等都不一样了。“地铁时代”到来,10条过江通道建成,包括即将开通的城际铁路、中低速磁悬浮等,都是标志。由此启示我们,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做大做强是必然的。当然,现在发展不是像过去那样拼资源、拼生态、拼消耗,而是落脚到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两大关键词。
湖南日报:有学者认为,三个城市群的融通联合,将铸就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后,中国的第四个经济增长极。长沙将启动哪些项目和政策,促进与“邻居”的交流合作,加快协调发展?
易炼红:打造“中三角”、共铸“第四极”,是国家战略,也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心动不如行动。在《规划》出台之前,在国家发改委和湘鄂赣皖四省的大力支持下,长沙与武汉、合肥、南昌四省会城市的会商会已经举办了三届,从“想干”到“真干”,从呼之欲出到开花结果,从《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到《合肥纲要》,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这体现在城际交流日趋紧密,成为常态;体现在互联互通卓有成效,沪昆高铁长沙至南昌段通车,长沙与南昌、武汉形成90分钟经济圈;体现在产业协作不断加强,文化、旅游、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有机制,有平台,有项目;体现在公共服务开放共享,住房公积金等可以异地提取。
那么,《规划》实施之后,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太多的共同点和彼此合作的聚焦点,已经把周边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紧紧联在一起,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交流越来越频繁。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构建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作为长沙来讲,要主动出击、“五指发力”:一是在深化改革上共振,培育统一开放大市场。城市群是利益的联合体和开放的大市场,只有做到资源共享,才能实现发展共荣。长沙将与武汉、南昌等城市一道,通过改革破除行政性“壁垒”和政策性障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比如放宽市场准入、健全市场监管体系等。二是在科技创新上协同,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利用长沙科交会的平台,在资源共享、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每年推出一批合作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成果,让创造活力在双边和多边竞相迸发。三是在产业对接上互利,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城市融合关键在于产业融合。我们将按照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的要求,在产业规划上互通互联,在招商引资上互惠互利,在项目选择上互帮互助,建立产业协作的常态机制。比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领域。四是两型示范上合作,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群。长江中游有好山好水好生态,我们将发挥各自优势、坚持两型引领,在循环经济、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携手打造最美城市群、最宜居城市群。比如雾霾的联防联治等方面,可以探索长效合作。五是相向联通上发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建设城际快速通道和内河航运,打通城际“断头路”、消除长江“肠梗阻”,构建方便快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云武 张颐佳 李治
编辑: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