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如何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市场、企业创新又如何与科研机构无缝对接?6月29日,省经信委召开工业领域产学研合作座谈会,邀请省内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负责人,探讨进一步畅通科技与产业之间的通道,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产学研联手,闯出大市场
风电装备制造是株洲时代新材股份有限公司近年重点发展的产业,也是该公司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其加速度背后,科技创新是重要推手。
座谈会上,国防科大科研部一位副总工程师介绍,该校与时代新材合作,设计生产出全球最大的抗冰冻风电机组叶片。2014年,时代新材仅风电叶片产值就突破10亿元,该公司在全国风电产业领域地位迅速跃至前三甲。而国防科技大学凭借雄厚科研实力,既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又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成果,从这位副总工程师口中冒出一串:北斗卫星导航核心基带芯片、国产网络操作系统、云计算……
邻座的中南大学科技协会秘书长阮丽君不甘示弱,扬了扬手中的材料展示:该校近4年在省内外转化的重大科研成果列成表格有好几页,这份标注为“部分转化成果”的名单上,列出了数百项科技成果转化案例,每项成果产生的市场价值,都在亿元以上。
除了高校,科研院所成就也不小。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在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复杂难选多金属矿冶炼等技术研发上,独具特色。其复杂铜铅锌多金属矿选矿回收技术在湖南宝山、江西七宝山等多家矿山得到应用,年新增效益3亿元以上。湖南化工研究院联合海利股份研制的残杀危、呋喃酚、邻仲酚等产品,在国内处于龙头地位。
企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实惠”。三一重工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刘永红介绍,装备有“混凝土泵车臂架智能控制技术”的泵车,近10年来累计销售3300台(套),产值高达92亿元。而这一技术,由该集团借力国防科大合作完成。长沙众泰汽车与湖南大学联合,新研发出云100纯电动车,很快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拔得头筹。
产学研合作,路上有沟壑
产学研合作,硕果累累。但合作之路,并非坦途:信息不对称、需求取向存异、投入融资难以及风险分担、知识产权归属、各方的主动性等是影响产学研深度合作的“至关重要因素”。
信息不对称。“能研发什么”与“需要什么的研发成果”普遍存在脱钩。湖南国科微电子副总经理孙建南坦言:“关键技术完成进度与企业产品化进度往往不匹配,产品开发需要时,关键技术研发却没准备好”。长沙众泰汽车副总经理张向成对此深表认同:研发步骤具有一定计划性,而产业化过程需要随时调整,二者之间如果不能及时交换信息,合作自然难愉快起来;同时,市场变幻莫测,企业没有太多时间去寻找最佳合作伙伴,往往导致产学研合作效果不佳。
需求取向存异。高校和科研机构,其参与科研的目的,一般重在项目完成后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其研究行为偏重于理论与实验分析。而企业关注的是研发成果能否快速实现产业化、能否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另外,科研机构侧重于某个具体问题或者某一生产环节研究,系统性研发不足;而企业更倾向于从整个产业链、甚至立足整个产业的长远竞争力来着手。
投入融资难。中电48所副所长龚杰洪认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既是科研活动的延续,也是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一种形式。对科研机构来说,自身并不具备成果转化的资金能力和实力;对企业来说,也存在承担产业化失败的风险,使得企业应用研发成果心存忐忑。另外,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还需要一个中试阶段,而这个中试平台的搭建,也是困扰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一大难题。
政府施援手,助推深度融合
如何将湖南产、学、研优势,转化形成市场的竞争力?三者深度融合的路如何走得更顺畅?决策层和职能部门在思考、在行动。
2015年5月,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强调要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我省先行先试,积极对接,迅速启动实施“五个一”工作方案,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产学研协同推进机制,搭建创新合作的联动平台。
针对座谈会上产、学、研三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省经信委总经济师熊琛表示,将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出台相应措施,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比如,鼓励企业在高校建立实验室、高校在企业建立研究院,或者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需求对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专业中试基地,充分发挥中试基地在科研和生产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打通产学研合作关键环节。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伟锋
编辑: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