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发力产业升级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熊远帆 郑旋 李曼斯 编辑:汤琴 2015-06-30 12:24:42
时刻新闻
—分享—

(上海大众长沙工厂油漆车间。资料图片)

(远大住工流水线一角。湖南日报记者 范远志 摄)

  熊远帆 郑旋 李曼斯
  
  初夏的长沙,湘江西岸,一座黄色的门楼历经百年,依然耸立。
  
  1912年,一位叫做吴作霖的参议员向湖南都督府财政司借银60万元建立起了湖南近代的第一座纺纱厂。这座纱厂几经更名,后来门楼上的名字定格在“裕湘纱厂”。
  
  厂子已不复当初,门楼却记录着长沙人产业逐梦世界的理想。
  
  在裕湘纱厂创办的20多年前,洋务名臣张之洞在汉阳开创的汉阳铁厂让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撑起了中国人自强、求富的旗号。
  
  而在裕湘纱厂创办的20多年后,战火中创立的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曾经是远东第一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沙、南昌——过去的百年间,中国的工业曾经在这三个中部城市实现连接传递和发展。
  
  城市,本是由产业的聚集、市场的形成、人口的迁徙而成。
  
  如今,一个更加牢固的中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也更需要产业的协同发展。
  
  那么,转型中的长沙如何在历史机遇中寻找到产业的发力点?
  
  由“量”到“质”,长沙引领产业高端化大潮
  
  四五台机器人,围在一个工作台周围,机械手臂上下升降,并通过7个轴点进行360度旋转,对零部件进行自动化的焊接、搬运,就像好莱坞大片中的“变形金刚”。
  
  在刚刚投产的上海大众长沙工厂中,有600多台这样最新的德国库卡机器人同时工作。
  
  这里,每60秒就有一台车身下线,不但速度快,而且制造精密准确,工厂里即使关着灯,也能生产,被称为“黑灯工厂”。
  
  这是长沙工业发展的一个切面。经历了制造业的迅猛扩张,现在长沙的工业正由“量”向“质”进发。
  
  目前,长沙已经形成了以工程机械、新材料、食品、电子信息四大优势产业为主导,联合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生物医药、食品烟草等产业多点支撑的工业格局。
  
  截至去年底,长沙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9496.2亿元,增长13.3%;规模工业增加值3042亿元,增长12%。在工程机械规模产值占比下降的背景下,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迅速补位,以600.5亿元和1174.6亿元的产值保持着31%和20.6%的增长速度。
  
  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将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将引导武汉、长沙等地开展汽车产业合作与企业重组,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以武汉、长沙等为重点,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长沙也将在这轮发展中赢得新的契机。
  
  近些年,长沙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由“一业独大”向“多点支撑”转型。在三一、中联等一批传统装备制造企业提质升级的同时,涌现了广汽菲亚特、上海大众、晟通科技、蓝思科技等增速领先的代表性企业。
  
  另外,制造型企业开始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
  
  以铁建重工为例,按延长链条针对客户需求,从产品研发、制造到服务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构建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全新服务模式。并且为了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铁建重工还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盾构机云端远程监控系统,将分散在各地施工的盾构机统一纳入监控平台之中,从而实现对盾构机最新位置、挖掘姿态、故障诊断的远程监控。
  
  由“卖产品”到“卖服务”的整体转型方案,使长沙的工业经济正朝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方向加速演进。
  
  “制造”转向“智造”,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长沙产业创新
  
  过去的科技创新补助“撒胡椒面”,一个企业几十万,钱投了,效果难见。为切实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长沙出了“实招”。
  
  去年10月,长沙出台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被称为“自主创新33条”。文件对扩大股权与分红激励试点,健全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等多个事项进行了全面部署。
  
  “我们将对企业发放科技代金券。”
  
  长沙市科技局局长赵跃驷介绍,企业持“代金券”到科研服务机构购买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企业作为科技转换的体会者,对服务感受做出评价,获得好评的科研服务机构才能提取现金。
  
  “这样使用科研经费,不但让企业受益,还可以培育科研服务机构的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企业也有了评价科研机构和产品的权利和机会。科技转换得以有序、可控的运行。”
  
  3月18日,蓝思科技登陆深交所上市交易,创业板迎来“巨无霸”。短短几年间,蓝思科技一跃成长为手机玻璃全球最大生产商。
  
  作为细分行业的领导企业,蓝思科技拥有强大的技术源泉。在长沙打造更多细分领域的领头羊是实现“智造”升级的关键。
  
  据赵跃驷的设想,将依托像蓝思科技这样的企业,5年内针对细分市场打造10个左右的工业研究院,楼上研究、楼下制造,第一时间转换科技成果,并将成果出售给身后的其他企业,以技术纽带牵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推动企业由卖产品到卖技术的转变。
  
  “今后,长沙要出现像苹果这样的企业,企业就是个大研究院,出技术和设计,制造由其他企业完成,站在产业顶端。”
  
  有了政策的引导,长沙经济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下增长明显,“智造”开始逐渐取代“制造”成为描述长沙产业的新标签。
  
  目前,长沙已拥有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265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新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4.7%,增速高出全市10.7个百分点。
  
  打造新的“主引擎”,现代服务业助力结构转型
  
  一秒钟卖掉26张面膜。
  
  这是位于长沙高新区的“御泥坊”创下的面膜销售记录。
  
  电子商务的扩张力早已令传统生产和销售惊讶不已。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主导转变,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2012年7月,长沙成为第二批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是中部唯一的省会试点城市,功能定位为打造“全国农副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以农副产品为主导的现代物流领域,长沙实施了一批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项目。
  
  自2014年“北粮南运”铁路散粮运输专列正式开通后,长沙金霞现代粮食物流中心成为推动全国粮食现代物流的重要枢纽。同时,长沙还打造以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南菜北运”中心,以红星冷链为核心的“西果东运”中心等多个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对周边市场的示范作用明显。
  
  目前为止,长沙在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会展经济、服务外包等多项服务业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平稳增长的状态。
  
  2014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61.09亿元,增长9.7%,增速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是41.7%。
  
  未来,长沙将以服务业“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及各重点领域的实施方案为纲,全面加快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各类服务业重大试点的平台优势,突出示范和引领作用,重点推进金融、物流、旅游和文化领域的产业合作,推进资源要素的有效集聚,通过融合发展的理念,凝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合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熊远帆 郑旋 李曼斯

编辑:汤琴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园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