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破解去产能之困 湖南制造善舞“专利”之剑

来源:中新网 作者:刘双双 杨湘徽 编辑:刘露 2016-04-26 17:36:37
时刻新闻
—分享—
  从需求侧走向供给侧,从扩需求到去产能。2016年被定义为中国更为彻底的去产能元年。这意味着,一场壮士断腕的阵痛无以避免。
  
  对于仍处在行业调整期的工程机械行业而言,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现实:产能过剩已成为经济转型最大的风险点。那么,如何让工程机械的巨轮调整续航?
  
  曾孕育工程机械“三剑客”、致力于打造“工程机械之都”的湖南找到了一种路径:保护知识产权,完善专利布局,创新发力供给侧改革。
  
  海外专利布局,另一条去产能的路
  
  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两大巨头,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早在约十年前便开始将市场放眼海外。这条“海上之路”既是最初的开拓之路,也成为后来的去产能之路。
  
  自2005年开始,三一重工便开展知识产权维权的“铸盾工程”,累计组织处理知识产权纠纷100多起,结案案件无一败诉。“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功课就是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专利布局。”三一重工总工程师易小刚说,“三一重工迄今已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了超过400件国际专利申请,其能够在全球混凝土机械领域长期保持着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大量高精尖的专利便是基础保障。”
  
  中联重科在走向海外时,将知识产权当作资产来运营,除了自己通过研发申请专利外,还通过并购等手段快速获取关键知识产权“为我所用”。资料显示,自创立至今二十余年,中联重科先后并购了十余家国内外企业,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至少掌握着某项中联重科看重的技术。
  
  “企业的全球化,首先是知识产权布局的全球化。”中联重科副总裁、法学教授孙昌军认为,中联重科能不断占领全球价值链高端,与其对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视密切相关。中联重科的知识产权战略在全球较有市场价值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基本布局完成,未来3至5年期望实现海外业务占比达到公司总收入40%左右的目标。
  
  同样,湖南另一制造企业——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在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大战略下,得益于知识产权的布局,屡屡抢得市场先机。近3年来,中车株机制订、修订国际标准19项、国家标准25项、行业标准77项,并导入欧盟铁路机车车辆互联互通技术规范TSI等国际标准技术认证,获授权专利1189项,其中发明专利131项。因此,中车株机不断斩获新加坡、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南非、埃塞俄比亚等10余个国家27个项目订单,金额累计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专利布局是对抗海外老牌企业专利网的必备利器,这已在湖南企业里逐渐达成共识。但是,在深知市场与法学的孙昌军眼里,知识产权更是根治中国产能过剩的一根命脉。
  
  低水平复制,产能过剩的坏推手
  
  2002年至金融危机前,中国进入了一个明显的产能扩张期。对未来乐观的预期导致企业纷纷举债追加投资和扩张产能。孙昌军坦言,这股扩张潮里,地方保护主义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欠缺成为坏的推手。
  
  “以专利为中心的知识产权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因为过去对专利保护力度不够,一些企业通过模仿、侵权更容易占有市场,造成恶性低价竞争。”孙昌军坦言,中联重科与江苏环境产业某公司的一起专利纠纷案,十年来周而复始,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那家公司反而越来越大,控诉也越来越难。
  
  “因为这些企业的低水平模仿、复制,使得市场加速饱和,出现产能过剩。而这种过剩产能多为低端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孙昌军认为,只有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保护越严,跟风企业的进入门槛越高,越容易去产能。”
  
  孙昌军将知识产权比喻为一只楔子,它可以截断过去的盲目扩张,保护创新,限制落后。只有突出知识产权这条命线,才可能避免在去产能的过程中限制了先进企业、变相鼓励了落后企业,同时防范行业经济一旦企稳,出现低端企业挤走高端企业、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专利布局,一条很长的路
  
  在业内人士看来,供给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加强专利保护、提高企业进入门槛。
  
  3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2%,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自去年8月以来首次回到荣枯线以上,一些积极变化开始显现。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分析,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其中企业库存压力仍然较大。2月末,尽管产成品存货增速明显回落,但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达16.5天,比2015年末增加2.3天。
  
  4月8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强调,当前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尚未根本扭转,一些能耗、环保、产品质量、安全不达标的产能尚未依法依规退出,“十三五”时期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做好与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等工作的衔接,完善综合实施标准,构建多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新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这些综合标准与知识产权产生了极大的关联。因为专利这道屏障,很多低水平复制的企业将在各种指标下被打回原形,列入产能淘汰名单。孙昌军认为,无论从国内企业的意识看,还是海外市场的拓展看,进一步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时机已成熟。
  
  但是,孙昌军直言,由于多种因素,目前中国装备行业的核心零部件无法社会化生产,直接造成企业内部各自研发与配套,不仅成本高企,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很难在技术上进一步突破。
  
  “国外掌握着一些核心技术,造成核心零部件的价格高昂,致使中国制造企业的毛利率总是提不上来。只有国内在技术上突破了,国外企业才会自动降价。”孙昌军意识到,接下来的供给侧改革同样面临专利布局的突破问题。中国工业在专利研发上若不能形成聚合力,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仍将有很长的路要走。(完)

来源:中新网

作者:刘双双 杨湘徽

编辑:刘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园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