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30年,从一片荒凉黄土地,到宜居宜业科技产业新城;
30年,从首批30余家入园企业,到近2.8万家企业入驻;
30年,从2万元开办费起家,到“一区四园”营业总收入突破5500亿元。
“创新是第一动力,项目是第一选择,环境是第一优势,人才是第一资源。长沙高新区将聚力打造长沙发展‘西引擎’创新‘西高地’,为创新引领长沙发展、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长沙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谭勇说。
承载梦想,长沙高新区以一往无前的姿态,走过了30年;
负重前行,长沙高新区的开拓者们励精图治、积极进取,共写长沙高新区崛起史诗……
我们走近她,丈量长沙高新区跨越的足迹,一睹长沙高新区腾飞的雄风。
筚路蓝缕,举步维艰
1988年3月的一天,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来了两位客人。这条仅仅1.5公里长的街道,聚集了1600多名科技人才,年产值10亿元以上,这样的成绩让两位先行者十分振奋。
他们到处走走问问,不久,一份关于《关于加快湖南开放开发的八条意见》呈送到了国务院办公厅。其中,第六条就是建立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后改名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当年5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意见。
这两位客人就是时任湖南省省长的熊清泉和时任长沙市市长的王克英。
1991年3月,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成为国务院首批2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荒地上,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的牌子高高悬起。一时间,这片土地上马达轰鸣,正上演着一出科技兴湘的大剧。
创业伊始,缺钱、缺地、缺人、体制不顺……然而,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的开拓者们,敢挑重担,善解难题。
“那个时候,长沙高新区真是艰难呀!”回忆往昔,首任长沙高新区党委书记陈松的眼里闪烁着炙热的光芒。
陈松介绍,当时每年1600万元启动资金,对于建设一个科技开发区的“大工程”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为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产业建设上,大家租房办公,以“拓荒牛”自勉。
节流还需开源。通过反复做工作,1996年底,省人大常委会以三票优势得以通过《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
自此,长沙高新区在建设、产业发展上有了主动权和调控权。
在解决发展“钱袋子”问题后,长沙高新区发展得红红火火,但很快发展空间受限成为阻碍成长的“拦路虎”。
“时不我待。”曾任长沙高新区党委书记的易宇欣坦言,当时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如果不抢占先机,很可能错失一个时代。
通过多方征求意见,积极探索,长沙高新区决定在原审批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起草调整园区范围方案。
1997年5月,在总规划面积不变的前提下,“一区四园”获国家科委批准,长沙高新区调整为岳麓山高科技园、星沙工业高科技园、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远大高科技园和市内政策区组成。
空间问题的解决为园区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很快,长沙高新区涌现出中联重科、远大集团、三一重工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成功实现了“增加产业发展空间,扩大政策覆盖面”发展战略。
资料显示,1997年、1998年,长沙高新区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企业总收入均居第14位。
产业不断发展,很快长沙高新区面临没有根据地的矛盾,承载空间越发局限。经充分探讨、论证后,长沙高新区决定向西挺进。1999年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岳麓山高科技园望城坡产业基地建设。
之后又规划建设23平方公里麓谷产业园区;2003年12月31日,市委常委第十届第117次会议,明确麓谷总体规划为80平方公里。
此后,长沙高新区不断向西延伸、跨越,相继托管了东方红镇、雷锋镇、麓谷街道、廖家坪街道,麓谷版图拓展至140平方公里。
长沙高新区最终凭借科技人才聚集、科研成果多、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优势,在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中声名鹊起。
创新乐土,群贤毕至
“创新是高新之魂。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创新不放松。”曾任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的罗社辉介绍,他们从省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入手,助力手握尖端技术的科研院所改制,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实践证明,这条路子走对了。1992年,7名技术人员借款50万元,依托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成立“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成为长沙高新区率先改制的第一家企业。26年后,中联重科成为中国工程机械的龙头企业。
坚持创新,远没有字面上这么容易。长沙高新区一边对外坚持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一边对内大力培育高科技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土壤和养分。
从无到有,从少到优,长沙高新区建立了400余个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超过5000项。
2003年,长沙高新区创业园(现为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
随后,长沙留学人员创业园、湖南博士后创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先后建立。
“麓谷·创界”“柳枝行动”和腾讯、阿里云、百度创新中心等高端众创机构全面兴起。
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长沙高新区捧回了30多块“国字号”金字招牌。
2006年,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与产业发展政策相继出炉,“1+X”政策体系滋养万千企业。
创新创业需要资金的支持,长沙高新区为解决“融资难”问题煞费苦心。
2010年,湖南首批小额贷款试点企业—麓谷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湖南首批科技银行——长沙银行及浦发银行科技支行成立,随后,建设银行、北京银行、中国交通银行等科技支行接踵而至。
湖南股权交易所长沙高新区分所进驻麓谷、科技金融大厦、麓谷基金广场开门迎客,数百家金融机构争相入驻。全省首推银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债务性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等出台……
长沙高新区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探索,在全国引起轰动,成为国家首批3个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长沙高新区之一。
此外,长沙高新区启动555人才计划、完善教育等相关配套,形成了完善创新创业体系,不断支撑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很快,一个个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全球首台碳纤维臂架泵车、输送高度最高的混凝土泵车、中国第一台高端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机、第一个智能机器人、第一个杂交水稻优化组合、第一个大卷重钛带、第一条镍氢汽车动力电池全自动生产线、第一例“克隆神经疾病基因”……
1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上演着“海陆空”神话,神舟号飞船、嫦娥号探测器、C919商用大飞机、蛟龙号纷纷刻上“麓谷号”,航天环宇、湘计海盾、博云新材等核心产品配套国家航天航空大工程。
步入21世纪,长沙高新区敏锐捕捉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力发展扶持新兴产业。
尖山脚下,汇聚移动互联网企业超6000家,全省35%以上的上市公司、90%的移动互联网企业、80%的医疗器械企业汇聚麓谷,六大产业挺起湖湘经济“脊梁”;更有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军民融合、北斗导航等新兴产业激活发展新动能。
留住一个人才,带活一个产业。长沙高新区探索形成自主转化、联合转化和出让转化“三大模式”。
1994年,全国第一家“高级人才事务所”成立;2006年,聘请袁隆平、黄伯云等10名科研产业界专家为高级顾问;2011年捧回“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国第9家侨梦苑落户麓谷;2012年,555人才计划启动……
引进3D打印世界标准制造者许小曙,带来了整个3D打印产业;海外人才归国创办圣湘生物,完善了麓谷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罗安、夏家辉、李少波、戴立忠等专家“智库”,为麓谷自主创新注入无穷动力。
2014年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长沙高新区被定为核心区域创新谷。这标志着长沙高新区创新体系和实力得到认可,进入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之后的第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当时,长沙高新区的创新能力跃居全国高新区第6位,在全国引起了关注。2015年,长沙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突破4200亿元,其中麓谷营业总收入2500亿元。如今在全国16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长沙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3位,创新能力跻身前十,可持续发展能力居于第五。长沙高新区不断加快建设“中国麓谷·创新谷”,吹响了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号角!
蓄势储能,踏歌而行
走进麓谷产业核心区,纵横交错的路网间,一排排厂房错落有致,这里既有创业中心,品牌工业企业,产业聚集区,也有市场、医院、学校、银行,更有法律咨询、会计事务、社会评估等中介组织,是一个功能齐全、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
作为全市唯一承担了社会管理职能的科技型产业园区,长沙高新区正由科技园区向科技产业新城转变,由纯科技产业向多业并举转变。
目前,尖山印象和金南家园二期即将完工,三益村保障房项目已动工建设。自托管学校以来,长沙高新区就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先后牵手明德中学、湖南师大附中、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雅礼中学等,合作创办系列高质量学校。
与此同时,麓谷公园、保利·麓谷体育公园、文轩公园、雷锋公园、尖山湖公园百花齐放,“五纵四横”主干路网“打通”麓谷,“一心、两区、三带、四圈、五园”城市整体发展的空间开发架构已然成型。
近3年,长沙高新区累计投入各类民生资金74.31亿元,重点完善了教育医疗、运动休闲、文化活动、居家养老、交通出行等配套建设。
今年以来,长沙高新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圈两场三道”建设决策部署,全年将投入各类民生资金31亿元,力争在一年内打造17个“15分钟生活圈”、4个农贸市场和1条自行车道。
笔者看到,和馨园社区各交叉路口和广场处均已设立“15分钟生活圈”便民导示图;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孕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小区视频监控中心等正在建设中……一个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宜居宜业、环境优美的“15分钟生活圈”已然形成。
走进正紧锣密鼓开发的雷锋、东方红、麓谷和白马街道,看到的则是与核心建成区不同的另一种勃勃生机——机器轰鸣,塔吊林立。
总投资200亿元的杉杉能源10万吨锂电动力电池材料长沙基地,挖掘机、运输车忙碌不停,生产车间基本成型。据了解,该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能达10万吨,年产值200亿元。
“我们今年1月签约,2月3日开工,预计11月30日投产。”杉杉能源常务副总经理张炯介绍,这一速度将成为长沙高新区历史上“洽谈最快、签约最快、开工最快、竣工最快、投产最快、见效最快”的项目。
“挂图作战”,是长沙高新区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从诞生起,一张张“无缝连接”的“日程表”就已经排出,而衔接更紧密的是长沙高新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神经。
30年的时间,长沙高新区每月都有新进展,每月都有新变化,每年都有新亮点。
中国长城总部、中电科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等“中字头”项目纷至沓来;总投资105亿元的桑德项目抢滩入驻;“国字号”智能制造项目达14个,占全市50%;上市企业达42家……
今年以来,长沙高新区麓谷园区按照“稳住、进好、调优”的总基调,以“两帮两促”为抓手,全力以赴稳增长,突出产业链建设、“五个100”项目建设,着力招大引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上半年,麓谷园区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34个,其中投资过50亿元的500强企业项目4个;60个项目进入全省“五个100”重大产业项目;完成企业总收入1820亿元,增长14%,完成财政总收入69.43亿元,增长36%,保持经济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长沙高新区着力产城融合和改善民生,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全力打造动力高新、实力高新、活力高新、魅力高新,为长沙实现基本现代化贡献‘高新担当’!”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庆年说。
下一个30年,高新追梦人怀抱着更大的梦想,乘着党的十九大的东风,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朝着“挺进全国十强”和“争创一流园区”的目标奋勇前进,不忘初心、再创辉煌!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茜
编辑:刘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