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台碳纤维臂架泵车、中国第一台高端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机、中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第一个杂交水稻优化组合、第一个大卷重钛带、第一例“克隆神经疾病基因”……这些全都诞生在长沙高新区。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世界瞩目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这艘飞船上,搭载了长沙高新区企业的5套液晶仪表显示、信息指令等控制设备。此前,神舟号飞船、嫦娥号探测器、C919商用大飞机、蛟龙号……都纷纷刻上“麓谷”印记。
1988-2021,长沙高新区走过了辉煌的30多年。
30年很短,白驹过隙,白云苍狗;30年很长,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沙高新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了璀璨耀眼的一页。
追昔,筚路蓝缕
在长沙高新区核心园区——麓谷,一排排厂房错落有致,一个个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一幢幢楼宇整齐有序……记者从一张航拍的巨幅照片中发现,长沙高新区处处是项目建设主战场,在140平方公里的麓谷大地上,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
写满创新的画卷上,是奋斗的青春底色。三十年来,长沙高新区始终“新”意不改,常建常新。
产业园区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一大批科技人员纷纷走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下海创办民营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那时,谁也不曾想到,这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电子街,后来会崛起为“中国硅谷”。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式成立。
正是这一年,远在1500公里外的长沙,收到了来自北京的喜讯,国务院同意设立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这也是长沙首个产业园区。
虽然有了自己的园区,但很快难题就扑面而来。当时园区实力还很弱小,年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而且没有像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那样技工贸一体化相对集中的区域,不可能划出一片区域,投入大量资金来搞基础设施建设。
为此,长沙充分利用已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场地,分为河西、河东以及城市中心三个区域,办起了一个高科技产业园区,在国内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没有地理围墻的试验区”的长沙模式。
1991年3月,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成为国务院首批21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9月,更名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麓谷”,正式走上高光舞台。
▲ 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庆年在参加高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首批领跑企业授牌仪式上讲话。
2021年6月16日上午,上海股交所内,随着一声清脆喜庆的锣鼓敲响,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庆年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爱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交易,成为长沙今年首家、累计第71家A股上市公司。
丁建文创建的爱威科技与长沙高新区共同成长。他说,他的团队租赁了一处几十平方米的民房开始创业时,当时园区大型企业和规模产业屈指可数,生物医药产业也才刚刚起步。如今,爱威科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建成了占地67亩、总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产业化基地,而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园区支柱产业之一。
“缺钱、缺地、缺人、体制不顺、资金不畅……为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产业建设上,高新区管委会都是租房办公的。”回想当年,一位参与过当年建设的高新区干部对记者说。
依靠“拓荒牛”的精神,30年来,长沙高新区从一片荒凉的黄土地,到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从首批30余家企业到集合6大主导产业3.3万家企业,市场主体4.8万家;从2万元开办费起家到“一区四园”营业总收入突破5,200亿元。
溯源长沙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摸着石头过河,尝试的十年;第二个十年,敢为人先跳起摘桃,积累的十年;第三个十年,敞开胸怀迎天下,深度的十年。
如果说初创的十年是在艰苦岁月中不断探索,努力前行,那么,第二个十年在体制和机制创新日渐成熟中不断发展壮大。“区政合一”精简高效的运作优势极大地优化了营商环境,产业项目成百倍增长。
而第三个十年更是达到了辉煌,它是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继续创新的“深度十年”,实现了三个转变:科技园区向科技产业新城转变,纯科技产业向多业并举转变,园区管理向准政府转变。高端产业聚合成链,高端要素凝结扩圈,航空航天(含北斗)产业链、智能制造产业链,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链,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和信息安全产业链熠熠生辉,“中字头”、“国字号”等成百家科研院所纷纷落户。
抚今,创新升级
李完小是湖南航天环宇通信科技的董事长,也是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2002年,航天环宇在高新区火炬城租用几间厂房开始创业。是长沙高新区的创新土壤让航天环宇这样的小科创企业发展壮大,如今总资产己超6亿元、营收超2亿元。
李完小是全国许多园区都想拉拢的科技领军人物,不少省市带上政策与资金来与他谈合作,但李完小都不为所动。“长沙高新区有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一流的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我就认这里。”李完小说。
放眼全球,英国伦敦,构建科技金融协同共兴模式,诞生了全欧洲50%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30%的独角兽企业;日本东京,形成政产学研内生驱动模式,集聚了日本30%高校院所,专利转化率高达80%。
环顾全国,上海,建设“最高最好最优”的营商环境,集聚超过7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深圳,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创新,诞生了一大批本土领军高科技企业。
经过三十年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所需的主体要素、资源要素、环境要素与长沙高新区高度耦合。
创新的关键,离不开人的因素。目前,高新区拥有各类科技从业人员7.5万人,人才总量突破20万人,院士专家工作站近50家。试管婴儿之母”卢光琇、“中国工程机械脊梁”詹纯新、电气“智造”领域专家罗安、3D打印世界标准制造者许小曙等一批享誉世界的知名科学家、专家学者汇聚于此,为麓谷注入无穷动力。
▲“长沙高新区互联网行业打造‘红芯链’ 赋能产业链”入选全国数字经济党建创新案例。
与此同时,长沙高新的科研平台日臻完善,具备了30多个孵化器、加速器,10余个国家级众创空间,总孵化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各类省级创新平台近400个,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居全国高新区第4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超过5000项……形成了科技成果自主转化、联合转化和出让转化的“三种模式”,构建了从科技成果转化到标准厂房加速成长,再到专业园区发展壮大的三级成长梯次。通过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等平台,打造了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目前,长沙高新区已经形成两大创新孵化体系:一是联合异地孵化,在北京、深圳、杭州、上海、广州、长沙、美国硅谷、德国柏林、以色列特拉维夫、韩国首尔共同展开联合孵化,对于当地愿意来麓谷注册的优秀项目,可在当地的合作机构就地孵化。二是联合高校服务,为高校技术型项目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同时还导入哈佛与YC创业教程,开展项目孵化。
湘江北去,看麓山红遍。潮涌麓谷,看千帆竞发。
晋升国家级高新区30年,长沙高新区依托“奋斗”作为底色,在高科技和创新上做文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激情与速度”。由湘江西岸巴掌大的地方,扩张到140平方公里;以长沙市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46%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11%的财政税收。
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长沙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名多年雄踞前20强,并进入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在2020年亚洲开发区(园区)竞争力百强名单中,列第31位,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发布“2021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榜单,长沙高新区位列第九名,成为湖南唯一进入前十的园区。
惟有担当,方能勇毅笃行;惟有创新,方能勇立潮头。长沙高新区,成为长沙名副其实的“西引擎”。
引领,党建赋能
“参加第一届岳麓峰会的12位创业者,他们的企业后来都上市了。”在2021互联网岳麓峰会上,58创始人姚劲波感言,这让湖南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互联网岳麓峰会发起者与打造者——长沙高新区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
冬有乌镇,春有岳麓。移动互联网产业“井喷”式发展,与长沙高新区“把党委建在产业链上”、党建赋能产业链的做法密不可分。高新区党工委成立六大行业(产业链)党委,构建“党建引领、行业归口、产业链接、融合发展”园区非公党建工作新体系,走出了一条非公党建新路子,长沙高新区互联网行业打造“红芯链”赋能产业链,更是入选全国数字经济党建创新案例。
▲长沙高新区中电软件园聚集了大批互联网企业。
记者了解到,目前6大行业(产业链)已建立党组织814家,拥有直管党员9834人,今年新发展党员512人,签约落户重大项目24个,签约资金396亿元,引进高端技术人才350人,搭建产业平台11个……党建已经逐渐成为促进各企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长沙高新区以党建为牵引,“强转型、拉龙头、抓项目”,获取了产业转型的“换挡变速器”,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浓墨重彩书写“增”与“进”的发展画卷。
2021年,长沙高新区共铺排购地项目9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8个、50亿元以上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2,361.6亿元。创新成为发展的“金钥匙”。工程机械、航空航天、5G及大数据应用、功率芯片、先进储能……全球新兴科学技术在麓谷层出不穷。
“首日获得42亿元大单!中联重科产品引爆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在刚刚落幕的2021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全球顶级“机甲勇士”同台竞技,中联重科这一成长于长沙高新区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让全球瞩目。
▲中联环境生产的智能环街清扫车。
天际汽车长沙新能源项目天际ME5首车下线,新能源汽车烙上“湘”字号;航天环宇联姻中国商飞,助力国产C919、CR929大飞机翺翔蓝天;中电科首片晶圆下线,国内首条集成电路装备验证工艺线顺利实现运营……
去年,长沙高新区科研投入强度加大,完成研发投入41.5亿元,园区企业中联重科在2020年新浪财经发布的上市公司有效发明专利排名中,以2258件有效发明专利的总数量冠顶机械设备全行业,数量是行业平均值的28倍。
截至目前,长沙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70家,累计获批市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项目)106家(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项目)14家(个),占全市一半以上。
展望,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赋予“三高四新”使命,湖南省委、省政府践行“三高四新”战略,推动长沙高质量发展。今年,湖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调研长沙高新区时提出,高新区要打造科创高峰、推进全面升级、奋力争先进位。
3月底,长沙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郭力夫带队奔赴北京“敲门”招商,短短两天时间,共有10多家在京总部企业、集团向长沙高新区抛出橄榄枝,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小项目小发展,大项目大发展,好项目高质量发展。长沙高新区坚持招大引强、招强引优,从两方面发力,千方百计招引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未来,高新区提出打造“三座高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高峰;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高峰;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高峰。从长沙的发展格局来看,高新区又是长沙打造“三个高地”的高峰。对高新区而言,科技创新又是打造“三座高峰”的主峰,与“三高四新”战略一脉相承。
▲长沙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郭力夫在今年高新区7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动员活动中讲话。
长沙高新区将进一步坚持党建引领,聚焦“高峰”“升级”“进位”,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新长沙中更好地扛牢责任、担当使命、彰显作为。
浮云蹁跹,苍穹无限。对每一个攀登者来说,总有下一个高峰。唯有不忘初心的创新者,才能站在云海之巅,逐浪前行。
“长沙高新区要做好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全方位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升级版’。”正如长沙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郭力夫所说:长沙高新区不仅仅要成为聚力创新的“火车头”、富民的“磁矿场”,更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后花园”。
“攀高、升级、进位重任在肩。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庆年的话语掷地有声:“过去的,已成序章。面向未来,重整行装又出发,砥砺前行再登高。”
来源:长沙高新区
编辑:林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