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电集团镗磨班的墙上有一句标语——“当工人就要当响当当的金牌工人”。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湘电动力首席技师牟密。
深厚的理论功底结合30多年的实践经验,牟密先后从普通铣工、坐标镗工到数控操作手、太阳能项目组分项目研发负责人,工作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成为一名“精一、会二、懂三”的复合型知识工匠。
牟密数十年如一日地精心加工每一个零部件。(市人社局供图)
青出于蓝的“厂二代”
高中毕业后,年轻的牟密拒绝了父母“复读考大学”的提议,作为一名“厂二代”,他一门心思只想“进厂”,像父亲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干出一番事业。
牟密的父亲牟惟迁是湘电集团赫赫有名的劳模,得知儿子的想法,他给予了支持,也给出了忠告:“在社会上,干任何工作都是可以的,当工人也很好,但是你选择了这一行,就要花心思,不能比别人差。”
父亲的话,既是牟密的压力,也是他的动力。刚进厂时,牟密跟着师傅学习加工零件上的孔,师傅要求他将误差控制在两丝半内。“对于零件来说,加工误差越小,通用性就越高。”尽管师傅的要求已经很高,牟密却毫不含糊,反复练习、不断打磨,硬是要求自己将偏差控制在1个丝内,才交给师傅验收。就是靠着这种“自我施压”,牟密的技术很快在同期员工中脱颖而出。
牟密爱学习,在湘电也是出了名的。进入企业以来,他坚持每个星期天、节假日跑图书馆、资料室,一“泡”就是一整天。他先后啃完了《金属切割加工》《材料学大纲》《力学》等书籍。通过自学,他全面掌握了不同型号、系统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技术,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制图软件,设计、制造工装模具等,为他之后多次攻克企业重点产品的加工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敢动专家图纸的工人
“让我想想”,牟密每接到一项新任务选择加工工艺时,总会说这句话。“动脑子”是他工作时的习惯。
一次,镗磨班加工某重大装备关键部件时,牟密发现图纸上有组孔标的公差0.06毫米。他根据以往加工的印象分析,这组孔是装轴轮的,用这样的公差显然间隙过大,影响轴轮稳定性能和使用寿命。
牟密及时将情况反馈给上级,并提出修改意见。后经设计处专家确认,图纸上的公差果然是笔误,正确的公差应该是0.02毫米。“多亏牟密发现及时,要不问题就严重了。”湘电一位高工在谈到图纸出现差错时如是说。牟密质疑专家设计数据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成了湘电人广为流传的故事。
牟密说,他们每一次搞研发、忙技改,最大的满足就是攻克“卡脖子”技术。
制造某国家重大装备时,关键零部件有多种类型的大型紫铜触头,形状复杂,结构单薄,容易变形。原加工工艺是多道铣、钳工序交替,需大量的工装夹具,质量和进度难以保证。牟密设计出两种工装,加上不同的垫块和定位块,合理选用刀具、切削参数、编制加工程序,将各种类型触头的大部分加工在加工中心上一次性完成,使加工周期压缩到原来的20%,合格率达100%。
多年来,牟密和他的同事共提出并实施合理化建议100余项,改进产品加工工艺30多项,攻克1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机械加工技术难题,产品质量合格率高达99.87%。
一路走来,牟密载誉无数,先后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和父亲并肩的技能大师。成功的背后,是他始终秉持工匠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地精心加工每一个零部件。他总说:“对待工作的态度,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最终都会体现在产品中。”
授业解惑的“领头雁”
牟密自进企以来曾经师从两位师傅,师傅们都给他留下了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工友满腔热忱的教诲,使他受益终身。
为了带好徒弟,提高班里每位员工的技能,牟密放弃休息时间,编写了一套浅显易懂的数控教材,并使用多媒体教学,毫无保留地把“看家本领”传授给周围的人,带动更多的青年技工实现了一专多能、多专多能,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加工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解决生产难题是自己的分内事,大家共同的努力才是克服困难的有力法宝。”他认为,只有日常工作中善思考、勤钻研,将自己掌握的技能、技巧毫无保留地展示给同事,并通过相互交流指正,才能实现共同进步。
关于带徒弟,牟密也有自己的一套秘诀——记笔记。牟密爱做笔记,他也要求徒弟们必须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时候遇到困难,翻翻之前的笔记,也许就能碰撞出解题思路。”牟密说,他带出来的徒弟,人人至少都有三四本笔记,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手绘图,被同事戏称为“牟家班武林秘籍”。
名师出高徒。从2001年到现在,牟密培养出高级技师7人、技师2人,他们多次获得湖南省数控技能竞赛第一、二名,并多次在全国数控技能竞赛中闯入前十名。
时间如白驹过隙,“小牟”早已变成了“老牟”。“一个真正的技术工人,必须要沉下来,在干中学、学中干,只有真心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在平凡的岗位出彩!”如今,年过半百的牟密仍未停下脚步,不断用他创新的理念和实干的精神,彰显着首席技师的风范。
来源:湘潭高新区
编辑:林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