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胡冬华
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常德经开区”)坐落于常德市东南角,其前身德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德市的工业基地,1992年成立德山经济科技开发区,2010年6月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2024年,常德经开区锚定“三个高地”、推进“二次创业”,制造业企业进出口总额37.3亿元,增长8.9%;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6亿元,增长6.4%;全口径税收19.8亿元,增长7.3%。全年签约产业项目26个,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17个、14个,新增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创新平台5家,在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中交出亮眼答卷。
锚定分区管控基准,擘画绿色产业新图景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常德经开区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指挥棒”,该区以“空间管控+行业准入+污染防治”为核心,为新兴产业发展划定生态底线、明确绿色路径。
科学划定管控单元,明晰产业准入红线。常德经开区结合区域生态功能、产业布局和环境敏感点,针对生物制造、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制定相关的准入机制——严禁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项目入驻,优先支持符合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要求的新兴产业项目,从源头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相匹配。
紧扣管控要求谋篇布局,推动产业集群绿色化。在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领域,常德经开区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导向,推动产业链全链条绿色升级。创新环境治理模式,构建分区管控支撑体系为保障分区管控要求落地,常德经开区建立“环保管家+智慧平台”的监管机制。引入专业环保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解读、环评合规性诊断等定制化服务;搭建园区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对重点管控单元内企业的废水、废气、固废处理数据实时监测,一旦超出分区管控指标阈值,立即触发预警并联动企业整改,实现生态监管的精准化、高效化。
聚焦合成生物制造,打造中试转化绿色标杆
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为刚性遵循,常德经开区全力推进合成生物制造中试转化平台建设,为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基底。
高标建设中试平台,锚定生态合规底线。常德经开区合成生物制造中试转化平台是2025年度省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69亿元,占地46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项目从规划阶段就严格对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站及废气净化系统,构建“生产-污染治理-资源循环”的闭环体系,确保项目全流程符合生态管控标准。全链贯穿绿色理念,加速成果生态化转化该平台打通“发酵-分离-纯化-精制”全工艺流程,在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概念验证、工艺研发、中试验证等服务的同时,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嵌入每一个环节。
优化配套服务体系,赋能项目绿色落地。为推动平台项目在符合生态管控要求的前提下高效落地,常德经开区创新“提前介入+全程帮办”精准化服务机制。在项目招商洽谈阶段,生态环境部门就针对分区管控要求开展专项指导,提前明晰项目生态准入标准;进入项目审批阶段,同步提供环评审批“一对一”帮办服务,提前预审环评材料、指导审批流程,大幅压缩审批时限;项目建设阶段,安排专人跟踪环保设施建设进度,确保污水处理、废气治理等设施与生产车间同步完工、同步调试。一系列精准服务让项目提前进入最后调试阶段,成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赋能产业项目落地的典型范例。

坚守生态底线思维,构建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常德经开区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作为贯穿产业发展的主线,从机制建设、技术创新、区域协同等方面发力,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见诸实效。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压实生态管控责任。建立“园区-企业-网格”三级责任体系,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分解到具体部门、具体企业和具体网格。推动技术创新赋能,提升绿色发展能级。鼓励企业围绕分区管控要求开展技术攻关,支持合成生物制造、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低碳工艺、循环技术研发。
深化区域协同治理,放大生态管控效能。主动将园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流域治理、区域联防联控相结合。进行周边工业园区污染防治协同机制,在废水排放标准、固废跨区域转移等方面实现区域统一管控;定期与周边区县开展环境联合执法,共同打击跨界环境违法行为,以区域协同之力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下一步,常德经开区将持续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践,以合成生物制造中试转化平台为支点,推动更多新兴产业项目在绿色轨道上加速奔跑,为国家级开发区注入更强劲的绿色动能,谱写生态美、产业兴的现代化发展新篇章。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林佳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