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大主导产业引领 湘潭加快推进农业“三化”进程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翁灵娜 编辑:汤琴 2013-09-17 09:39:57
时刻新闻
—分享—

  9月15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伟鸿食品分割肉加工车间。(记者 刘建强 摄)

  红网综合讯 据湘潭日报报道(记者 翁灵娜)一端是农业,一端是工业;一边是农村,一边是城市,农业产业化衔接之间,成为带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更成为完善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推进湘潭城乡统筹步伐的有效途径。
  
  湘潭农业发展有自身的传统优势。但要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跨越发展,躲不过、也绕不开“转型升级”四个字。“农业发展要转型升级,离不开农业产业化,更离不开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效应。”湘潭市乡镇企业局局长张应交这样认为。张应交在这个岗位上工作近10年,在他的脑海里,这几年湘潭农业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一段转型升级的故事。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明显。
  
  “湘潭素以‘粮猪产业’出名,但经历多年发展,我市的农业产业已经不再局限于这两大类。”在湘潭市乡镇企业局办公室内,谈及湘潭的农业产业化状况,张应交这位行业内的“老兵”有说不完的话。
  
  张应交伸出一个巴掌,掰着手指头对我们说:“这好比湘潭农业产业化的五大主导产业——粮食、生猪、湘莲、竹木和油茶。尽管各个产业长短不一,但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年上半年,在这五大主导产业引领下,湘潭农业产业化实现总产值254.12亿元,同比增长17.5%;增加值73.53亿元,同比增长17%,为地方经济发展敲响了一记强音。
  
  产业化
  
  公司上市,一直是伟鸿食品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伟鸿食品董事长王建伟为之奋斗了半辈子,成功打造出了一条“从养殖到餐桌”的生猪产业链。
  
  在伟鸿生猪屠宰车间里,一头头大白猪倒悬在挂钩上,随着生产线转送向下一道工序。生产线两旁,工人们紧张地干着手上的活儿,连抬头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伟鸿副总经理刘冬明心里琢磨着:“如果定点屠宰任务再增加,恐怕需要加人手了。”
  
  伟鸿公司这条自动化生猪屠宰生产线上马已有7年时间,科技的创新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刘冬明告诉我们,在生产线上,一头活猪从电麻、放血、预剥,到剥皮、开膛、分段,整个时间不超过10分钟。“如果人员上齐的话,一条生产线每小时可以屠宰生猪200头左右。这可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一个场面。”刘冬明说,伟鸿公司屠宰生产线的设计能力是200万头/年,现在每天屠宰生猪600头左右,远没有达到当初的设计能力。
  
  屠宰加工,只是伟鸿食品“从养殖到餐桌”产业链中间小小的一环。在这一环节的两端,以生猪为主题的产业链在拼命延伸。
  
  往前,是生猪养殖基地。伟鸿现有5个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建立了43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年出栏生猪可达116万头。不仅如此,公司还尝试了生猪品种改良和种猪引进,不断提高生猪品质。往后,是冷鲜肉、冷冻肉加工和冷链物流中心的打造。随着今年下半年,玮鸿冷链物流一期工程的投入运行,公司又可新增贸易额10亿元。这样一来,全年公司销售收入预计可突破40亿元,比2012年翻上一番。
  
  伟鸿食品,是湘潭生猪产业最具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生猪产业蓬勃发展。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种猪、规模养殖、屠宰、皮革、附产品深加工以及配套饲料、兽药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度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大影响力。
  
  今年上半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湘潭农业企业逆势上扬,伟鸿销售收入达到了15.6亿元,同比增长37.1%;三旺销售收入达2.1亿元,同比增长36%;金锣公司税收超过780万元,同比增长65%。生猪产业呈现“全面开花”的喜人态势。
  
  有一组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长22%以上;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8年的0.44:1提高到1: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的比重已越来越大了。
  
  规模化
  
  中秋临近,来宏兴隆公司购买月饼的本地、外地客商络绎不绝。“从7月底就这样忙了。现在,我们每天从上午8点一直工作到下午6点,中间没有休息。”一位负责开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说话间,一张1万多元的月饼提货单就开了出来。
  
  宏兴隆是我市另外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早在多年前,企业以种莲卖莲为主。近年来,该公司依托湘莲不断拓展业务,开发出月饼、粽子、糕点等传统食品,并进军房地产市场,闯出了一条规模化发展的新路子。不久前,宏兴隆以40个集装箱的月饼数量远销欧美,成就了今年中国食品生产企业出口月饼的最大一单。
  
  自古以来,“湘莲”美誉度不小,但市场占有率却不高,始终打不进高端消费市场。可现在,我市以宏兴隆、粒粒珍等企业为代表的湘莲产业却在全国、全球牢牢占领了一席之地。目前,湘潭已经拥有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湘莲重点龙头企业、拥有全国最大湘莲集散中心,湘潭湘莲产业的加工能力、交易总额全球领先。
  
  除开湘莲产业,湘潭的粮食、竹木和油茶产业也发展很快,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早在多年前,湘潭的粮食加工只有一些零星的打米厂。可现在湘潭已拥有聚宝、华龙等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施设备现代化、生产工艺技术化、粮食产品多元化成为既定格局,“湘米振兴工程”也花落湘潭。
  
  还有竹木产业。作为湘潭4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的恒盾集团,近年来大力实施总部经济,今年上半集团总销售收入达2.7亿元,同比增长20%。目前,该公司又投资1个亿多元,在我市建设年产2万立方米竹束纤维宽幅成型板材项目,计划明年可投产运营。此外,我市投资近1亿元的花园林产品交易中心,一期建设已经完工,二期建设正在加紧实施,目前已有3家加工企业、50家贸易企业入园。润竹竹业、东兴竹业、鑫湘木业等企业也茁壮成长,进入了规模企业范畴。
  
  油茶产业属我市农业产业化的“晚生品种”,但由于得益于国家、省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年来发展一路看好。目前,我市康奕达公司已经投资7000万元建设茶油加工基地,采用国内领先的水酶法工艺生产茶油;强盛农业公司已投资3000万元建设茶油加工线和1000亩茶树基地。这些都为我市油茶产业发展开辟了良好局面。
  
  品牌化
  
  做市场,品牌意识很重要。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标准化生产,亦或是商标战略,企业要做大做强,这些环节都来不得半点马虎。
  
  金锣集团湘潭公司,是一家“十分严谨”的企业。公司总经理姚现强告诉我们,前两个月,他几乎与外界断绝了任何联系。为什么?因为天气热,肉食制品容易变质,他为了牢牢把住安全关,“天天守在生产车间,弄得满身都是火腿肠的味儿”。
  
  从生产销售到行政管理,金锣集团的标准化都让人印象深刻,甚至觉得有些“过分”。比如火腿肠的成分配比,总要经过无数次称量、检测、反复比对;办公室里摆放的办公用品,都会划定位置,用黄线进行标示等。姚现强说:“企业的生命来源于产品的质量。标准化是金锣集团的灵魂所在。”
  
  技术研发,总是与品牌战略如影随形。因为没有自主技术,就意味着丧失市场主动权。近年来,我市的伟鸿、粒粒珍等公司都建立了由省内知名专家领衔、数十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省级技术研发中心,为产品研发、市场开拓搭建了良好平台。
  
  此外,湘潭创建驰名商标的步伐也从来没有停歇过。目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获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有31件,与2008年相比,增加22件;获中国驰名商标有9件,较2008年增加了8件。
  
  在品牌战略推动下,目前,湘潭已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1家,较2008年增加43家,其中国家级企业4家,省级企业20家。在这些企业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1家、过5亿元的10家、过1亿元的39家。事实证明,湘潭农业产业化已经摸索出了独特的“湘潭模式”,走上了更加宽更广的发展之路。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翁灵娜

编辑:汤琴

本文为园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q.rednet.cn/c/2013/09/17/412654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园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