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开发区:敢作敢为30年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谢瑞仁 2015-01-09 09:48:55
时刻新闻
—分享—
  常言道,“三十而立”。30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说长,当初参与建区的“开荒牛”,已从年富力强走到了白发苍苍;说短,从最初不晓得怎么跟外商打交道,一个易拉罐生产厂都能大火特火,到现在将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通信等尖端产业把握手中,仿佛就在一夕之间。抚今追昔,无论多辉煌的过去、多宏大的未来,最后都落于两个字:改革。
  
  开发区的曾经生产什么
  
  今天司空见惯的易拉罐,是当时开发区的大热产品;宝洁生产的洗发水,在那个很多人用洗衣皂洗头的年代,也是稀奇玩意。
  
  如何运转
  
  “我们跟外商讲政策,人家听不懂,什么都是要‘法庭见’,只认法律”。最后用一个创举化解了难题:先“暂行”,然后再立法。
  
  开发区的成就“启动资金”92万
  
  1984年,开发区以92万元垫底资金“上马”。短短6年后,到1990年,已经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6.86亿元。
  
  年均增速20%
  
  30年来,广州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1992年~2011年,开发区GDP平均增速高达28.7%。
  
  开发区的前路知识产权保护
  
  打造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为知识经济发展奠定基石。
  
  啃难骨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可以想象阻力会有多大,但是啃下来了,说不定会有一马平川的效果。”
  
  开发区是“争”过来的
  
  现在的广州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当时开发区是广州向中央“争”下来的。曾任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直接参与开发区创建工作的缪恩禄对广州日报记者说,当时国家正考虑如何利用沿海地区的优势搞开发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可是,当时中央的计划里面没有广州,广州的领导同志从省里得到消息,马上命他起草一份“陈情表”,表达广州对此的“不理解”,这才把开发区“争”了回来。
  
  黄埔区南部一片被珠江、东江和横滘河围起来的被称为“西区”的三角区域,成为广州开发区最初的起点。如今已经是玉树村居委会妇女主任的温燕娇清楚地记得,1984年,19岁的她刚好嫁到了开发区,那时这里还是一大片农田,人少地多,而且一下大雨就水淹。草创之初,观念碰撞无所不在。有一次,开发区请驻广州领事馆的人来开座谈会。会上,一个领事问他们在哪里办公,回答说在越秀宾馆。领事又问,那里有电报电传吗?没有。“我们想的是,有个窝,有个地方办公就行了,能节省就节省,艰苦办事。但是我们没有对外工作的经验,很快发现,这样是行不通的。”缪恩禄回忆,管委会马上到东方宾馆找了两个大房间做办公室,方便外商。
  
  [NextPage]
  
  上马伊始的政策创举
  
  企业上马后,天天在调试设备,可是当时供电能力不足,市里的供电部门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到时间就按时停电,给企业生产带来了很大麻烦。开发区前后做工作,缪恩禄说:“我们和人家签了合同,就要按章办事的呀,损失了谁来赔?还不是政府赔?”这样,终于做通了供电部门的工作。
  
  另一边,外商起初进入开发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担心一旦领导更换了,规矩会不会也跟着换,当时的管委会花了大量的精力研究法律问题。广州没有立法权,可是又急等着用,“我们跟人家讲政策,人家听不懂,什么都是要‘法庭见’,只认法律”,缪恩禄说,这个问题也不好解决。最后还是用一个创举化解了难题:先“暂行”,然后再立法。其时还有规定,产品要求70%出口,可是跨国公司来中国,看中的就是中国这个庞大市场,“70%”这个要求,可把外企给难住了。开发区领导辛辛苦苦做工作,国家后来特批下降到“50%”。再后来,就慢慢没什么人提了。
  
  扎稳营盘之后,开发区渐渐驶入快车道。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广州开发区紧紧抓住“二次创业”的机遇,主动适应开发区政策调整、我国加入WTO、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等形势,有选择地强化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六大支柱行业。
  
  1991年,广州开发区GDP只占广州市总量的2.2%,2001年,占比达到7.15%,到了2013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13.7%。
  
  未来
  
  在改革向深处要红利,向难处求突破的今天,广州开发区再一次站在了改革的潮头,务求以“啃硬骨头”的改革带动自己庞大的身躯昂首前行。
  
  目前,外资政策调整、国际产业转移、国内招商引资竞争加剧等因素,都在制约全国各个开发区的发展,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在今天已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过,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30年来广州开发区的创业历程,那就是一个“敢”字:在全国第一个制定了《开发区条例》,把开发建设纳入法治轨道;第一个建立起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四区合一”的管理模式,实行党政合一的“大部制”管理体制;率先开展企业化、专业化招商,率先实行土地有偿出让制度,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NextPage]
  
  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链条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在北京、上海、广州率先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其中,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刚于上个月16日在萝岗区法院挂牌成立,在未来三年里,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在广东省内跨区域管辖(除深圳市外)专利、商标案件。
  
  过去,我国引进了不少外资项目,但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的引进有所欠缺。技术引进和转化的症结在于国际上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信心不足。然而,摸爬滚打中的经验表明,发展知识经济,必须要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而广州开发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此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从2013年8月起,广州开发区、萝岗区积极争取在知识城开展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相继引进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等一批知识产权高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建设已现雏形。2014年10月27日,中新广州知识城被确定为我国和新加坡知识产权领域合作的示范区。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和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正由国家商务部、知识产权局等部委联合商请国务院批准。通过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广州开发区认定了6批73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008至2013年专利创造实现爆发式增长,年均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同比增长40%和54%。
  
  做“伤筋动骨”的改革
  
  据介绍,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聚集区规划面积约33万平方米,重点打造国际化综合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其中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用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和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四方共建。该项目基本建设及投入运营投资概算为12亿元,计划至2015年末形成2000名左右的专利审查员和120管理人员的队伍规模,年审查专利申请能力达到11万件。
  
  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的快马加鞭比起来,真正“伤筋动骨”的变化在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够通过事后备案实现监管的,一律取消事前审批,加强执法抽查;能够通过事前网上登记备案的,取消现场办理和审批,加强监督检查;能够通过招标、竞拍等形式实现有限资源分配的,取消审批,建立退出机制。同时探索将市场监管对象划分为禁止类、管制类、自律类三类,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一位开发区工作人员对记者感慨地说,“可以想象得到阻力会有多大,但是啃下来了,说不定会有一马平川的效果。”知识产权体系建设的快马加鞭比起来,真正“伤筋动骨”的变化在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够通过事后备案实现监管的,一律取消事前审批,加强执法抽查;能够通过事前网上登记备案的,取消现场办理和审批,加强监督检查;能够通过招标、竞拍等形式实现有限资源分配的,取消审批,建立退出机制。同时探索将市场监管对象划分为禁止类、管制类、自律类三类,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一位开发区工作人员对记者感慨地说,“可以想象得到阻力会有多大,但是啃下来了,说不定会有一马平川的效果。”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谢瑞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园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