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挝首都万象,有两个中国人经营的市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里面经商的竟然大多是湖南人。杨洪军就是其中一个,这个邵东人在那里闯荡了五六年,做着批发箱包的生意。他说,虽然远离故土,但比在家乡种田,眼界宽了,收入高多了。
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在老挝做生意的湖南人超过10万,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及中东一些国家,湖南人的身影随处可见。
170多年前,邵阳人魏源呐喊出“睁眼看世界”。现在。成千上万的湘人,“开步走世界”,追寻在遥远的异乡。
不仅是小商人,湖南的企业,更是放开了脚步,以开放的精神,勇闯世界五大洲市场。
截至2015年,湖南“走出去”企业累计1156家,遍布86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十位、中部6省首位。
为什么走出去
——加快发展对接全球的唯一选择
中部湖南,正成为外来资本竞相角逐的投资洼地,为何还要大步走出去?有企业家对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抛出了这样的问题。
“如果说,过去他们还在犹豫,现在,越来越多湘企已主动意识到:走出去,是企业走出困境、加快发展、对接全球经济的唯一选择。”徐湘平话语坚定。
因为大胆走出去,湘潭神州龙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湖南境外投资第一个吃螃蟹者,不但走出了发展初期没有订单、资金匮乏的困境,更发展成为涉足服装、钢铁等多个领域的国际知名品牌企业。
因为大胆走出去,从省内相对贫困地区走出去的“邵商”,投资兴业,纵横东盟,在泰国、越南、老挝、印尼创办了湖南工业园,彰显了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
湖南走出去,是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新机遇的需要。
“一带一路”战略,具体化为道路、铁路、航运等基础设施领域的联通,境外产业合作区建设,能源资源合作开发等。
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基础建设、住宅产业等优势非常突出,这正是新兴市场所需要的。两者有很强的契合点,“恋爱结合”便是很自然的事了。于是,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一大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企业,正搭乘“一带一路”的快车,加速海外扩张。
湖南走出去,是加快富余产能转移的需要。
近年来,我省钢铁、水泥、造纸、电力建设等行业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优势,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企业集群。
“‘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中,70%以上国家的钢材全部需要进口,这为我们走出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华菱钢铁集团副总经理阳向宏介绍,集团收购澳大利亚FMG部分股权后,通过高位出售股票、利润分红等,已收回三分之二的投资。
“产品和产能不走出去,只有死路一条。”徐湘平介绍,我国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资源和环境制约日益趋紧,必须加快过剩产能和成熟技术装备对外转移;同时,目前境外资产、能源资源、设施、人力资本等相对便宜,为湘企开展国际并购、吸引海外人才提供了难得机遇。
湖南,已迎来走出去的最佳时机。
走出去成效如何
——走出去的企业,经过磨砺后发展加快
在老挝,据当地官方数据,每年的摩托车销售额中,湖南人抢占了90%的份额;老挝60%的手机生意、50%以上的服装和箱包市场份额都是邵东人的天下。
五大洲广阔的海外舞台,湖南人正演出一幕幕精彩大戏。
中车株机,在马来西亚、土耳其、南非等地投资建设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实现了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在当地的落地;
湘电集团,其机电产品进驻欧美80多个国家,还在美国、日本等老牌制造大国设点,让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成套装备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屡获订单;
中联重科,不仅将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还把生产车间搬到了印度、巴西、意大利、白俄罗斯等国;
隆平高科,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沿着“一带一路”播撒合作共赢种子……
优势产业走出去攻城拔寨,富余产能走出去开疆拓市。
在全国变压器产品积压严重、效益下降的现状下,衡阳特变电工积极走出去,在西非建立变电站和输电线路,2015年销售利润同比增长20%,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
2015年,湖南实施了对接“一带一路”走出去新战略,一批重大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在带动优势富余产能走出去的同时,更带动了资本、技术输出。
三一重工投资1.7亿美元建设巴西生产基地及工业园区;株洲旗滨投资1.9亿美元在马来西亚建立了浮法玻璃生产线;泰富重工投资2.2亿美元在巴西建造8条重型船舶;湘乡建成水泥厂在哈萨克斯坦投资9000万美元;湖南鹏辉水电公司在尼泊尔投资7000万美元;长沙经开区联合多家房地产企业准备投资4亿元到澳大利亚投资房地产开发……
“大部分走出去的企业,在经过一番打拼磨砺后,都发展加快。”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说。
据统计,2015年,湖南共成立境外企业180家,合同投资总额30.96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企业89家,合同投资额14.33亿美元,同比增长119%。
怎样更好走出去
——由“游击队”向“品牌军”转变
2015年,省商务厅在其机构设置中,新增了亚洲处、西亚非洲处、欧洲处、美洲大洋洲处。这种根据地区设置处级管理机构的模式,在全国商务系统中尚属首次。
“设置这4个地区处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为湘企走出去提供更加精准、更直接有效地服务。”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如是说。
省商务厅这次看似云淡风轻地机构调整,却正是为了更好满足企业走出去的需求。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苦练内功固然重要,但更盼望政府给予政策引导。”有着多年海外投资经验的湘潭神州龙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伟告诉记者。
“如何帮助企业更好走出去?首先,政府应甘做企业走出去的‘敲门砖’,搭建平台,架桥拓市。”徐湘平说。
按计划,我省将在2016年定期为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走出去企业提供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并邀请有实战经验的国内外专家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商务、财税、法律知识、国际通行规则等培训,逐步解决我省国际人才缺乏的问题。
此外,还将力争在境外开设20家商务代表处,为海外湘企在当地开展贸易、对外投资、工程承包等商务活动提供配套服务。
政府搭好平台,是希望让企业抱团出海。
依靠“亲带亲、友帮友”,邵阳人在东盟抱团合作,打响了“海外湘军”品牌。
“邵商在东盟的成功,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邵阳人很团结。”越南湖南同乡会会长赵战军介绍,面对利益,密切协作不拆台;发现商机,共同分享大家发财。
据预测,未来十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吸纳高达5万亿美元的投资,这为湘企走出去提供了大好机遇。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长沙营业管理部总经理刘正茂为此建议,应进一步整合省内优质资源,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发挥各企业的优势力量,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链式走出去企业群,带动我省产业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目前,我省已形成了10个“抱团出海”产业联盟,还将在水电、农业、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形成产业联盟,锻造行业全产业链。
积极推动走出去模式从“游击战”向“阵地战”转变、走出去主体由“游击队”向“品牌军”转变,借抱团出海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是湖南向五大洲更好进发的大方向。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