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千山药机,这句话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从最初只有六名研发人员的团队,到今天的拥有三大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三名院士专家顾问以及七八十余研发人员的庞大队伍,公司科研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其中,研究一所成立最早,公司“发家三条线”——玻璃瓶、塑料瓶以及软袋大输液生产线的主要研发人员汇集于此。这支由17人组成的研发团队率先垂范,不断推陈出新,在千山药机的发展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条生产线奠定行业地位
“这三条生产线,奠定了千山的行业地位,也曾创造了一年数亿元产值。”研究一所所长彭勋德介绍。早在1998年,千山药机成立之初,就开始研发首条玻璃瓶大输液生产线,当时各方面条件环境都还很艰苦,研发人员在公司董事长刘祥华的带领下,克服困难,成功研制出当时国内技术最先进的玻璃瓶大输液生产线,并迅速垄断了国内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条线也从最初的十几个机型发展到现在八九十种机型,产品覆盖全国,进入了双鹤集团、科伦药业等一批知名药厂。
研发人员没有满足现状,迅速推出第二条线——塑料瓶大输液生产线,让千山成为了国内唯一拥有该产品线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厂家。其中研究一所王振华主导研发了旋转式一模双腔吹瓶机,该产品属于国内独家产品,与此生产线配套的洗灌封设备由张旭负责,他同时也是研发一所参与研发项目最多的研发人员。
“第三条线软袋大输液生产线也经历了漫长的研发过程,当时国内还没有该技术,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我们也只能一步步学习、摸索改进,最终在2002年研发出了第一台设备,2003年成熟使用。”负责该产品线研发的彭勋德介绍。三条产品线技术成熟后,千山药机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
国内首创产品签6亿元订单
售前研发人员经常需要到客户厂家交流,再根据现场情况设计,售后还要负责培训,所以经常出差,我自己出差最多的一年有150天。”彭勋德回忆道,当时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公司加班,晚上10点多研究所办公室还灯火通明。
从2015年起,千山逐渐谋求转型升级,在巩固制药机械装备的同时,公司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产品。“去年9月,我们接到了智能混合捆包生产自动线的研发任务,立即组建了4个人的研发团队,2016年春节前完成了基本设计工作。”王振华介绍,该产品线可以用于4、5种物料的混合包装,由6种设备组成。刚步入2016年,这款国内首创的智能混合捆包生产自动线与中苋科技签定了6亿元的销售合同,迎来开门红。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刘郁蕾
本文为园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