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摇直上,乘风而行。当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国家级娄底经开区砥砺奋进,舞出了自己的精彩。
近年来,娄底经开区在国家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引导下,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引导产业集聚坚定产业发展定力,借助机制体制创新激发活力,依靠创新要素保障挖掘潜力,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走上了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发展之路。
数据是最好的作证。2017年1-11月,娄底经开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4亿元,同比增长20.76%;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03.55亿元,同比增长14.8%;完成财政总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46.1%;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6.94亿元,同比增长30.97%。
荣誉是最好的褒奖。在2016年度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核中,娄底经开区成功跻身“百强”,居全省第三;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产业园区第二;成功获批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金字招牌。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新时代下,娄底经开区正积极按照省委‘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和市委‘加速转型、奋力赶超’战略要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打造最适宜创业的高地、最适宜居住的福地、最适宜旅游的胜地,全面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经济强区和滨水新城!”娄底经开区党委书记陈奉文豪情满怀地表示。产业提质发展步入新阶段
年终岁尾,娄底经开区一派欣欣向荣。
在湖南创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各司其职忙着手中的活,为保障订单顺利发车积极努力着。虽然投产时间不到6年,这家企业却一年一个台阶,顺利成为我市亿元企业俱乐部中的一员。2017年产值预计1.5亿元,税收有望突破2000万元。
安地亚斯电子陶瓷有限公司自2012年入驻园区以来,凭借在新能源配套领域里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在全球及国内分别达12%和30%的市场占有率,实现了高速发展,上缴税收从2012年的5万元增至2016年的上千万元。2017年相关指标可保持可观增速。
华菱安赛乐米塔尔公司自2014年投产运营以来,其产品开发、产品认证、市场开拓及生产运营工作均取得了阶段性成绩:热成型产品Usibor1500已通过绝大多数合资主机厂的零件认证,2017年在市场中的占比预计可达25%;镀铝硅(Alusi)产品占领了1/3的国内市场份额,并已开始逐渐替代韩日进口产品;从2016年12月开始,公司步入了持续盈利的良性发展轨道。2017年前10个月,公司销售钢材53.5万吨,销售收入达27.5亿元。2018年产能预计可达75万吨。
企业量质齐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娄底经开区过去几年发展的浓缩。
自2003年正式运行以来,娄底经开区从小到大,实现完美蝶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投产项目日渐壮大、新项目不断入驻的拱卫下,娄底经开区发展成效日渐显著、综合实力愈发增强,成为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的主战场、创新引领的先行区、开放崛起的桥头堡、转型升级的主渠道。
发展步入中高级发展新阶段。近年来,娄底经开区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大力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分类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和特色发展,加大企业培育和帮扶力度、加速项目建设、鼓励企业进行技改、围绕产业链招商等举措,提升了发展内涵,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同类指标的1/3,为实现中高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整体层面看,娄底经开区技工贸收入于2011年突破100亿元,4年后园区技工贸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省第6家千亿园区,2016年完成技工贸收入近1172亿元。从具体指标看,娄底经开区的规模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市域经济发展中创下了“经开区速度”,趟出了转型升级的“经开区路径”。
产业定位更加明晰,明确了三大主导产业:利用钢铁薄板特色鲜明,具有全省唯一、全国领先的比较优势,以湖南汽车配套产业基地和薄板深加工产业基地为引领,引进VAMA、华安钢宝利高等项目,推进产业向产业链中后端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形成薄板深加工产业,打造钢铁新城;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宏观趋势下新材料、新能源等快速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吸引了三迅新能源、电将军、博盛新材等企业入驻,将目标瞄准打造我国中部最具规模的新能源电池与储能电源基地;积极发展以三一中兴液压为代表的工程机械、精密设备、高端模具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努力建设“百亿级”产值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精细电子陶瓷、生产性服务、乡村全域旅游等四大特色产业来势喜人,背后蕴含着娄底经开区打造湖南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精细化陶瓷基地等雄心壮志。
到2020年,技工贸收入达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园区第一方阵;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内生动力基本形成;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降低0.7吨标准煤,绿色动力更强劲。这是园区“十三五”发展的终极目标。
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各大产业竞相发展,既增添了我们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又为其实现“十三五”开门红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娄底经开区预计可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以上;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圆满或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
“同时,将紧紧盯住国家先进钢铁材料智造产业中心、中部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湖南先进装备智造协作核心基地‘三大定位’,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政策保障支持‘三大举措’,促进产业提质上档,打造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区。”娄底经开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康艳华表示。砥砺改革打造改革创新高地
时间回溯至2017年10月,两场与娄底经开区机制体制有关的会议相继召开。当月17日,我市从全市层面召开动员大会,吹响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冲锋号。4天后,娄底经开区组织副科级以上干部培训会议,向外界喊出“人人争做改革发展促进派和实干家”的承诺。
作为我市产业园区阵营中唯一的“国字号”,改革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开区发展之时,又成了经开区的鲜明特征。从2003年正式运行以来创立旨在优化投资环境的投资服务中心,到如今旨在实现“办事不出园”的机制体制改革,无不刻上了其善于创新、勇于改革的烙印。
“开发区不仅仅是一种地理概念,更是一种体制概念,蕴含了国家推广特区成功经验、升华改革精神的战略意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以来,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集约用地、城市建设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已成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一位副教授表示,改革是开发区的本质属性,失去了改革这一灵魂,开发区就会失速。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近几年,是娄底经开区二次创业阶段,也是其晋升国家级经开区步入新发展阶段的时期。为促使发展提质,娄底经开区加快了创新改革步伐。
记者在梳理近6年园区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后发现,2012年,为顺利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跻身“国家队”等目标,娄底经开区首次明确提出了改革创新。此后,其改革创新步伐进一步提速:为解决企业融资难,娄底经开区与有关银行合作推出新的贷款融资模式;为帮助企业解决用人问题,建立了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为提升产业集聚度,推进了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夯实了发展平台;为加大招商引资成效,推出社会招商;深入推进两税融合试点,取消和放开涉企收费88项……上述种种措施,为娄底经开区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其赢得了堪比“深圳速度”的赞誉。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出部署,传递出诸多改革着力点。
站在“十三五”发展新起点,为进一步理顺发展机制体制,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与以往创新改革生产要素保障等不同,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借鉴学习同类国家级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娄底经开区正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推动发展”为目标,以“办事不出园”为总要求着手机制体制改革。
本轮机制体制改革包括如下内容:改权限,以“特区效应”,集聚发展新动力,下放经开区经济建设及配套服务所必需的市县两级经济管理权限;改审批,以“集中审批”构筑竞争新优势,实现流程顺畅,审批提速;改执法,以“集中执法”开创法治新局面,实现权责一致、监管有效;改服务,以“全程代理”树立便民新理念,实现全程代办,限时办结;改机构,以“大部改革”提升管理新效能。改革后,娄底经开区内设机构精简63%,大部制的经济发展机构占比57%;改人事,以“事业为本”释放创业新动能;改薪酬,以“优厚待遇”迸发工作新激情。
作为我市首个成建制率先启动机制体制改革的县(市、区)级行政区域,娄底经开区的先行先试具有如下意义:
从微观层面看,娄底经开区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授予该区1473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对权限范围内不能解决的业务报批、社会事务、专业技术鉴定和检验检测工作等,全部实行全程代办,真正实现“办事不出园”。
从宏观层面看,本轮改革旨在将娄底经开区建设为全省乃至全国“效率更高、办事更畅、体制更活、服务更优、效益更好、激励更强”的实力园区,全力把经开区打造成充满活力、辐射全市的区域创新高地、产业创新高地和机制创新高地,成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增长极”和娄底发展的“发动机”。
我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明确,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每一项改革任务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10月21日召开的副科级以上干部培训会议上,娄底经开区号召全区副科级以上干部作为经开区的中坚力量,必须带头理解改革、拥护改革、投身改革,人人争做改革的促进派,个个争当改革的实干家。当前,娄底经开区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已按部署改革到位,其他相关改革也正有序推进。
“企业家的优越感和成就感是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经开区是企业的服务部,经开区的干部职工是企业的服务员。2018年是经开区大建设大发展之年,我们将以此次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机制,优化环境,激发活力。”陈奉文表示。从建区到兴城做美“城市客厅”
城市向北,绿叶成荫,树木成林,园在林中,厂在景中。清晨,穿着校服的孩子走在洁净的街道上去上学;傍晚,穿着工装的企业职工穿过街道回家;晚上,街上霓虹灯闪烁,路灯照亮的村级干道随处可见散步的村民。
这是娄底经开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简笔画。
近年来,娄底经开区在将创新生产要素服务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作为最高目标之时,也在积极践行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
产城融合持续提升。园区新增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建设面积达22平方公里。园区金融服务、商贸物流、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城市生态逐步成型、渐成规模,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从“建区”到“兴城”的步伐加快。
民生福祉不断改善。脱贫攻坚深入推进。30%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实事,新婚夫妻免费优生检测、45岁以上居民免费体检,失能特困人员生活财政兜底,越来越多的民生事项实现“政府买单”;大力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85万元和1.65万元,年均增长30%以上,率先达到“小康标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2017年,娄底经开区党委、管委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提出打造经济强区之时,在推进城乡统筹过程中更加注重品质和品位,旨在通过完善区域规划,推行“多规合一”,充分展现“山水相依、产城相融”的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做美“城市客厅”;改善城乡环境,打造“天蓝、水净、地绿”的生态园区;强化功能配套,实现城市管理迈上新台阶;建设美丽乡村,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发展,结合山水人文,发展全域旅游、工业旅游等,提升影响力,从而建设“宜业宜居宜游”滨水新城。
“宜居”就是突出城市服务功能,着力营造社会文明、生活舒适、安全有序的工作生活环境,打造最适宜居住的福地。“宜游”就是突出生态休闲功能,着力营造生态秀美、要素齐备、人气旺盛的旅游休闲环境,打造最适宜旅游的胜地。
为打造宜居福地,娄底经开区将积极对接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抓好东部新区建设、道路通畅、增绿提质、涟水治理、城市改造、市容整治等工程,切实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提升城市品质,集聚人气商气,提升城市吸附能力,彻底改变目前“河北上班,河南生活”“白天热闹,晚上空城”的局面,让企业家和员工,真正以公司为家,以经开区为家,实现工作生活娱乐不出园,就读就医不出园。
为打造宜游胜地,娄底经开区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让绿水青山变成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着力将16公里长的涟水河段打造成优美灵动的“娄底外滩”,建设“水城相依、人水共生”的生态滨水城市;着力推进提质改造,将东北部农村区域打造成秀美的乡村旅游精品;着力探索“工业”与“旅游”和谐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培育新的增长业态,让经开区成为独具魅力、众人向往的地方。
“十三五”征程已然开启,新时代发展大幕已经拉起,目标引领,时代在召唤,娄底经开区人将联系实际,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与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加速转型、奋力赶超”的工作总基调结合起来,与推进经开区跨越发展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着力推动改革发展,不断增强发展质量与效益,在奋力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经济强区和滨水新城的征程中,干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优异成绩:
———着力建设“实力更强”的国家级园区。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开放新格局,着力提升城市承载力,初步建成“海绵城市”“智慧园区”,努力实现区域路网全覆盖、市政设施匹配到位,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着力提升综合吸纳力,在更大范围内吸引资源、吸收要素,在供给侧充分发挥国家级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全力建设五大专业园区、六大优势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化。
———着力建设“生态更美”的国家级园区。自然生态要更加秀美,以东部新区为龙头,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绿色、低碳,“两型”园区基本建成。城乡环境更加精美,以“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达到基本现代化水平,城乡管理常态化,形成“宁静洁美、绿意盎然”的良好环境。城市风貌更加优美,山水新城特色更加鲜明,“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品质更加突出。
———着力建设“民生更好”的国家级园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进程中,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来源:娄底日报
作者:杨成伟 阳刚 周斌
编辑:刘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