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期间,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提出了“中部发展之问”:
“中部地区发展势头能不能持续下去?能不能在先进技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有更大突破?”
回应总书记的提问,作为中部重镇的长沙大力推动产业链建设,补链、建链、延链、强链,链链讲求实效。同时,长沙还部署“软件业再出发”,“三智一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以及功率芯片)产业链破浪前行,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力求为总书记之问写上完美的答卷。
作为湖南省会,长沙既不是副省级城市,也未被列入国家中心城市,在享受国家政策扶持的力度上,并不占优势。
即便在中部的范围来看,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发展也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作为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武汉是中国第一家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的所在地,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中国光谷”,拥有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依靠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以及米字形高铁网络,郑州已成为辐射东西南北的重要枢纽,近年倡导打造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即便是基础相对较弱的合肥市,近年来也依靠平板产业、量子产业异军突起……
要实现中部突围,担起中部崛起重任,完美回答总书记之问,长沙底气何在?
01
强链: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时间回溯到2017年,长沙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用新兴优势产业链推动制造业大力发展的要求,率先而动,在长沙原有16条产业链基础上,新增汽车、生物医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移动互联网及应用软件、检验检测、大数据共6条产业链,明确发展22条新兴及优势产业链,长沙市的产业链建设工作由此大幕开启。
长沙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已崛起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第五城”。图为2020互联网岳麓峰会隆重举行。
为此,长沙创新性地设立市领导联点制度,即“链长制”。市委书记、市长“挂帅”,担任“总链长”,其他市领导担任“链长”,每人各自联系一条产业链。
22条产业链,像是22条龙骨,支撑起长沙高质量发展的钢筋铁骨。
2019年,长沙的GDP接近1.2万亿,其中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66%。
2020年,长沙产业链发展依旧风云激荡,惊喜不断。数据显示,今年1-6月,长沙产业链共引进2亿元级或以上重大项目63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50-100亿元项目4个,总投资1032亿元。
7月23日,长沙公布了上半年发展的成绩单。上半年,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21.21亿元,同比增长2.2%,经济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增速位居已经公布上半年成绩单的万亿GDP城市增速排行榜第一名,整体数据已超过了去年排位长沙之前的郑州、宁波等城市,实现了逆转。
疾风识劲草,在特殊年份长沙彰显的责任与担当,就是长沙领先中部发展的底气所在。
02
升级:装备制造智慧加持
长沙靠什么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靠的就是‘三智一芯’。”
在7月初的一次会议上,湖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衡华一语道破。
“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功率芯片”已经成为时下长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围绕“三智”,长沙提前多年开始布局,依靠“实效、抢先、应用”的办法,短短几年就形成了一批战略性项目,“智造”之城呼之而出。
工程机械产业是长沙产业的“排头兵”,2019年产业规模早已突破二千亿元大关,让长沙成为全球知名的“工程机械之都”。
长沙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打造智能制造中心城市。图为铁建重工生产的盾构机销往全球。
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和行业精英聚集优势,让长沙的工程机械人气爆棚,不同的思维想法在长沙碰撞,行业精英和相关专家集聚长沙,更多工程机械企业落地长沙,又反作用吸引更多的工程机械行业的英才扎根长沙。
据了解,长沙目前拥有工程机械制造规模企业30多家,其中4家上榜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主要生产12大类、100多个小类、400多个型号规格的产品。
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长沙在智能装备领域动作频频。
位于长沙经开区的三一重工18号厂房,是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被称作“聪明的工厂”。在这个厂房里,“巨无霸”形态的机器人不停运作,从取货、搬运、装配零部件,再到喷涂、烘干、检测、入库,诸多环节几乎全部由机器人完成,而工人的身影却很少看到,因为“5G+智能制造”在这里几乎实现全覆盖。
当前,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山河智能等制造业龙头企业,正加速推广垂直领域的5G示范应用,成为湖南省“5G+工业互联网”应用的领头羊。
03
先手:智能网联抢占风口
今年4月,长沙向市民全面开放试乘阿波罗自动驾驶出租车,这是中国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全球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未来发展的“风口”。
围绕智能驾驶产业,国内多座城市发力抢滩,但下手准、稳、快的长沙,先人一步,应用成熟,衔枚疾进,正在全力打造“智能驾驶第一城”,在全球范围内是“独一档”。
有人如此评价,智能驾驶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已定:“起步北上广,落地看长沙”。
湘江鲲鹏生产线
7月14日,长沙市“头羊计划”数字交通车载智能终端技术改造项目开工,2000余台公交投入改造。该项目计划改造约3000辆各类重点车辆,打造全国首款与交管系统直连的智能车载辅助驾驶系统设备。项目落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主动式公交优先系统。
当前,长沙在全城范围内拥有347家从事智能驾驶汽车相关业务的重点企业,预计今年智能网联汽车及其主要关联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未来三年,长沙还将为7000多辆公交车装上“智慧大脑”。智能网联汽车“生态聚合”的这面大旗在长沙土壤之上落地生根。
在智能终端领域,比亚迪电子、TDK新视电子等项目在长沙发展已相当成熟,而长沙智能终端产业双创孵化基地投入使用一年了,作为湖南省“五个100”重大招商项目、已经成为千亿智能终端产业集群的龙头项目。
04
攻坚:“长沙芯”补短破垄断
啃硬“骨头”,是长沙一贯的精神。在尖端技术的创新方面,长沙也不甘落后。
7月20日,投资160亿元的长沙三安第三代半导体项目在长沙高新区开工,由此,“长沙芯”制造步入全新发展阶段。
长沙三安第三代半导体项目以碳化硅、氮化镓为商用材料,在新能源汽车、5G、智能电网、高速轨道交通、半导体照明等领域都有应用。该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形成超百亿元的产业规模,并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产值逾千亿元。
毫无疑问,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材料产业的前沿和制高点之一,也是中国产业发展的短板与瓶颈。
今年4月28日,长沙比亚迪IGBT项目正式开工,计划建设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
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构成中,动力电池是关键,其次是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长期以来,IGBT技术被垄断在外资企业手中。
总投资10亿元的长沙比亚迪IGBT项目,设计年产25万片8英寸晶圆的生产线,可以满足年装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需求。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备受困扰的电子核心功率器件“卡脖子”问题将得到解决。
在湖南长沙,近年来芯片产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国科微、景嘉微、进芯电子、融创电子等一批代表性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推出了许多填补国内空白的“长沙芯”。
长沙景嘉微芯片生产车间
走进国科微长沙的总部内,“中国梦,中国芯”6个大字赫然醒目:国内首款通过国测、国密双重认证的高端固态硬盘控制器芯片,国内首款全自主固态硬盘控制芯片,国内首款集成高清解码、直播星解调和北斗接收的全自主标准高清芯片,在这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金字招牌。
05
优化营商环境 培育强链沃土
过去的5年,是长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黄金五年”。一批又一批亿万级重大项目在长沙5个国家级园区、7个省级园区安家落户。
今年4月,长沙全国率先面向市民全面开放试乘阿波罗自动驾驶出租车
“平均每天引进一个近5亿元的项目落地,产业链平均每天实现产值17.2亿元。”这是去年上半年长沙市加快推进产业链建设的“成绩单”。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在它背后,反映了长沙过硬的营商环境。
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长沙市先后出台了“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行动计划”,“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发展意见”,“科技创新1+4”,“长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条”,“开放型经济2+4”,“人才新政22条”,“长沙工业30条”,“知识产权保护12条”等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大礼包。
近年,长沙紧盯“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产业领军企业、行业“隐形冠军”以及22条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全市181名干部全脱产负责产业链精准招商和服务,22个产业链把办公室分设在园区。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方案、一抓到底。
长沙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基本建成,“网上办”比例达95%以上;“一件事一次办”清单上线运行,“一次办”比例达95%以上;“一张表”梳理全面铺开,30828项政务服务事项简化为6065项。“零跑腿”定制服务方便企业办事不出园区,下放543项审批权限,取消10项行政权力事项,工业建设项目审批权限全链条下放到位,“权力清单”全面“瘦身”。市区两级实现创业“零门槛”和企业注册“零成本”。
人才支撑方面,长沙推广“高校+平台”“一校一园”合作模式,建立政府引导、区校共建、市场运作、专业运营的合作机制。长沙大学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聚集了29所高等院校,32位“两院”院士,57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万科技人才,30多万青年学子。
(来源:香港文汇报)
来源: 港媒观湘
编辑:林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