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梁可庭 肖雯静 陈慧敏
初冬的郴州,暖阳和煦,建设热潮不减。郴州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郴州经开区”)九星科技项目现场如火如荼,挖掘机、塔吊机等大型机械轰鸣起伏。负责人曾海明介绍:“九星科技是华润三九在中部地区的重要布局,预计明年4月实现投产。”
这火热一幕,既折射出园区蓬勃的经济活力,也奏响着产城融合的“协奏曲”。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为谋划“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而精准的指引。
手握交通枢纽、产业经济等多个优势筹码,兼具高度可塑性与发展想象力的郴州经开区,如何下好“产城融合”这盘大棋?
夯实“人”的底座,筑牢融合根基

传统城市建设易陷入产业与居住空间割裂、功能结构失衡,导致“产业孤岛”“睡城蔓延”。“产、城、人”深度融合,不仅需要增强区域的产业承载力,更需要系统谋划,统筹产业与生活功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治理等整体提升。
与多数位于城郊的产业园区不同,郴州经开区坐落于郴州市城南新区,距离城市核心商圈仅约3公里,离高铁站不到5公里,紧密融入城市主流生活圈。正因如此,郴州经开区推动产城融合具备天然优势。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郴州经开区在规划早期就以前瞻性视野统筹布局教育、医疗、交通、服务等城市功能体系,牢牢抓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核心要素。
郴州经开区配套了涌泉小学、船洞小学、兴城小学、十五中、十七中、丰祺学校、明星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
着力要素保障,重点做好土地储备、征地拆迁、村民安置、劳动调纠、政务服务等相关工作。石科路(西段)、郴州市石盖塘村旧村改造、裕湘路建设等项目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各片区多个征拆项目高效完成。
多举措促进就业。通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走访缺工企业、开展现场招聘和直播带岗等举措促进就业,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创业培训、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等工作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并重点支持大学生创业。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工作目标2200人,截至10月新增就业2441人,完成目标任务111%。
以人为本优服务。郴州经开区持续推进“两员服务”,安排98名“两员”上门将500余份《郴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工业企业产品宣传画册》送至园区重点企业和相关部门,促成区内企业上下游合作,畅通园区经济内循环。这项创新服务是郴州经开区完善企业服务生态、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彰显“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成效正在显现——人,正持续向这里汇聚。自2023年以来,园区建立覆盖19个乡镇(街道)的就业服务站,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317场,帮助9512人顺利就业,开展技能培训2637人次。一条助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就业的通道已畅通,越来越多周边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锻造“产”的引擎,激发跃升动能

鑫能实业二期技改项目在智能装备产业园正式投产,这是该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又一重要成果;生物医药中试基地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这些进展的背后,是郴州经开区以产业集群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布局。
粗放型发展污染重、效益低,容易陷入“重视工业、轻视城市”的失衡怪圈。从粗放走向集聚,不仅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必然路径,更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人、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举措。近年来,郴州经开区在理顺机制、优化环境、提升服务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产业升级与实践探索。
聚焦新材料产业。园区持续巩固提升新材料产业,着力打造有色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郴州经开区为核心载体的“石墨产业集群”已被列为湖南省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对象。万华生态新家装(湖南)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持续推进,其无醛纳米饰面新材料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1.2亿元。
聚势新能源产业。园区积极发展锂电新能源,深度融入郴州打造中国“电池之都”战略布局。上市公司“威领股份”总部已迁入园区,中子新能源锂电池项目正式投产。宏英智能总投资5亿元的储能电站项目已签约正稳步推进。
聚力大健康产业。通过建设大健康产业园,引入华润三九、九星科技、诺唯赞等龙头企业。凭借该平台的强大吸引力,全市90%的医药流通企业已落户园区。
日新月异,郴州经开区产业格局深刻变革。如今,郴州经开区已构建起“两新一大”(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主特产业体系,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等称号。
绘就“城”的蓝图,实现共生共荣

“产城融合,不是简单地做大规模,而是要‘瘦身健体’,走集约化、立体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秉承这一理念,郴州经开区系统规划“一区三园”。“一区”为核心区,主要包括长冲片区和石盖塘片区,“三园”分别为华塘临空产业园、鲁塘石墨产业园和原湘南国际物流园。整体规划由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和商贸物流四大产业布局形成的功能模块组成,实施统一集中布局和辐射零星分布相结合的布局方式。
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对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的培育孵化。自2021年起,园区践行“腾笼换鸟”策略,清退与盘活并举,以处置“僵尸企业”和“三低企业”为突破口,开展企业单位面积效能评估,盘活闲置厂房,为产城融合注入新动能。
截至2024年,园区共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039亩、低效(空闲)用地943亩,实现2023年至2024年连续两年闲置土地“零新增”。其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成效多次在全省省级产城融合型开发区中名列前茅。
得益于腾退厂房与项目引进的高效匹配和同步推进,九星科技项目成功盘活了原阳普医疗项目近百亩的闲置土地。园区面积也从2018年的4.07平方公里扩展至2022年的7.67平方公里,再到2024年成功调区扩区,总用地面积进一步增至11.09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的标尺,丈量着产业的高度,更应镌刻幸福的温度。郴州经开区深谙:一个强大的城市新区,不仅是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要成为宜居宜业的“强磁场”。

青年人才近悦远来。依托企业集聚优势,郴州经开区全力打造区域性创新人才高地和汇聚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持续运营,清华大学师生团队发起的高分子电热膜供热材料生产项目在园区孵化落地,“郴江实验室”、湖南大学可再生能源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入驻园区,公共中试基地建成投用,湘南学院生物医药中试基地获评我市首个省级中试基地,先后引进60余名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
发展温度可感可及。龙头企业华润三九在安仁、桂东、宜章等县推行“基地+农户”模式,开展药材种植与采购。仅2024年,就在宜章采购1270吨五指柑,在安仁采购2150吨岗梅,既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又显著带动农户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产城融合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整合,更是功能、生态、人才与创新的多维共生,园区将积极探索产业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的协同并进,为“产城互促、融合发展”贡献更具代表性的“经开样本”。
如今,郴州经开区正日益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交汇涌动的活力新区,这座产业与城市共融、经济发展与人文幸福并重的现代化园区,正在湘南大地加速崛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林佳妮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