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高新区政企交融成就“高新模式”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曾佰龙 编辑:谢瑞仁 2014-12-19 09:40:33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综合讯(湘潭日报记者 曾佰龙 通讯员 陈睿)走过22年艰辛历程的湘潭国家高新区,从只有零星企业的园区,发展成为了拥有1100多家注册企业的高新技术园区。从郊区荒野,变成了今天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的科技新城,高新区完成了完美蜕变。
  
  湘潭高新区的强大,离不开企业回报,而企业的强大,更离不开高新区的引领,这两者的关系:水乳交融,唇齿相依。
  
  众擎易举共创未来
  
  两年前,同样在湘电风能的接待室,我们见到湘电风能副总经理龙辛的时候,他面有难色。他说刚刚从湘电集团“裂变”出来的湘电风能面临风电市场的群雄逐鹿,还有点不太适应。
  
  两年后,同样的接待室,龙辛毫无愁容,他显得异常兴奋:“湘电风能今年来势喜人,我们已经成功打入海上风电市场。”10月上旬,湘电风能在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海上风电商业项目中胜出,在福建莆田平海湾50MW海上风电项目风电机组及附属设备采购项目中,湘电风能公司成功中标意味着他们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动。
  
  让龙辛很难忘的是:在企业困难时期,湘潭高新区积极帮助湘电申报技术骨干补贴;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高新区的帮助,不是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龙辛说。而湘潭高新区获得的回报是超亿元的税收。
  
  在高新区宏观政策的影响和拉动下,湘潭高新区企业开始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影响力。10月8日,华菱线缆获得湖南省省长质量奖,成为湘潭市继湘电、湘钢、迅达之后,第4家获得省长质量奖的,也是省内同行业唯一一家。另外,4家获得省长质量奖的企业,有3家企业都在湘潭高新区。
  
  如今的湘潭高新区有高新技术类企业74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47%,全区每6家规模企业中就有一家是高新技术企业,这一比例在全省名列前茅。正是有了企业的发展,高新区的技工贸产值和工业总产值一直保持高位增长。(见图一)
  
  投资、招商、图发展
  
  合力、合创、创共赢
  
  如今的湘潭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实体经济的综合服务平台;在这里,成长和历练出了一支精干的管理服务团队;在这里,企业可以完成资金、项目的完美对接;在这里,只要有一个好的想法,就可以得到高新区全方位支持。
  
  2007年底,还是小老板的徐广华迎来了几位高新区的工作人员,告诉她如果愿意把小厂搬到高新区,高新区愿意免费给她提供厂房,并减免税收,这次接洽让徐广华仿佛闻到了2008年春天的气息。
  
  很快,徐广华将自己的小厂搬到了高新区孵化园。“以前因为生产场地制约,企业年产设备才几台,产值100多万元,税收5万元,现在我们已经基本能保持每年生产30台设备的生产能力,今年的产值4000万,税收可达150多万。”徐广华说。
  
  现如今,徐广华两口子创办的湘潭方棱聚氨酯机器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冷链行业的佼佼者,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些技术甚至超出了欧美国家。就在企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高新区的工作人员又告诉她:“你们可以从孵化园毕业了,单飞了,高新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内可供地建厂。”
  
  在高新区的支持下,徐广华的企业融资1000万元,开始在园区新基地建设厂房,这家企业的第二次腾飞指日可待。而像湘潭方楞聚氨酯这样在高新区孵化成长的企业案例比比皆是。
  
  “只要你有想法,你就可以拎包入驻我们的园区。”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政府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活跃的市场、有为的政府、合作互补的机制,使得高新区趟出来了一种政府与企业共同发展的“高新模式”,这种模式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精准服务。
  
  改革开放开放30多年来,我国沿海城市经过艰辛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政府与企业的良好关系模式,如温州模式、深圳模式、浙江模式等等。高新区通过26年的艰辛探索,趟出了一种“高新模式”,这种模式体现的是服务,特色是精准服务。
  
  精准服务体现在哪里?如高新区提出的链条式孵化,将园区大小企业成长的阶段分为苗圃期、孵化期,加速期,不同时期,他们开展不同的企业扶持政策。对于处在苗圃期的企业,只要这个企业有好的项目,就可以入驻园区发展,园区提供的免费服务,并且可以安排创业者与创业导师和成功企业家相互沟通交流。企业进入孵化器以后,他们再给企业提供低价格的厂房、住房、住宿等等。
  
  产值超过1000万元,有稳定市场,有1个以上专利的企业,开始进入加速期。高新区将提供企业发展需要的土地和融资支持。
  
  湘潭高新区创业中心主任贺树峰说,“高新模式”的精准服务,还体现在“三力”上。一个是动力,高新区为每一家入园的企业提供充分的“阳光雨露”,找到不同企业的生存业态,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一个是引力,在企业树立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机制,以重奖代帮扶。(见图二)“你拿个专利来,高新区给你奖3000,你企业评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区再给你奖50万。只要你有‘干货’,我就有奖励。”贺树峰说。一个是压力,如果企业没有朝着创新的方向发展,三到五年没有专利,高新区会淘汰这样的企业。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曾佰龙

编辑:谢瑞仁

本文为园区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q.rednet.cn/c/2014/12/19/412153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园区频道首页